杨庆余 余晨丽 许君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一般都超出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就是如此之难的“奥数”,在我国却越来越受到家长的追捧,甚至是一些小学生的家长也纷纷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奥数”。面对“奥数热”的低龄化、扩大化趋势,很多人不禁要问:在成千上万被送进“奥数班”的孩子中,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并且跟得上“奥数”思维?孩子学习这么难的“奥数”到底是为了什么? “奥数”成了择校“敲门砖” 家长们乐此不疲地送孩子去学习“奥数”,其中一大原因是“奥数”已渐渐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特别是一些私立学校,很多是以“奥数”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一些家长不但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培训,还希望孩子在“奥数”比赛中夺得名次,为择校增添砝码。 “奥数”成了评价“杀手锏” 也有一些家长送孩子学“奥数”是出于无奈。有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出几道“奥数题”考学生。结果是,学过“奥数”的学生就会比较得心应手地解题,但是对于那些从未学过“奥数”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无从下手,自信心容易受挫。通常情况下,教师还会对这类习题作出详细的解释,并让所有学生都记住这类题的做法。有很多学生其实是一知半解,但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把方法照搬下来。 不少学校还会在单元测验或练习中设置一些所谓的“聪明题”或“附加题”,这些题往往就是“奥数题”的“变身”。例如某小学三年级一次测验的最后一道附加题是这样的:“甲、乙、丙共有100本课外书。甲的本数除以乙的本数,丙的本数除以甲的本数,商都是5,而且余数都是1。那么乙有书多少本?”对于学生而言,这类题目在教材中是找不到例题与之对应的,所以很多学生不会做。而那些在校外学习“奥数”的学生则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和倍”问题。就这样,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绩,不得不把他们送进“奥数”培训班。 “奥数”成了成才“加速器” 有不少家长认为“奥数”学习应当从小抓起,他们把“奥数”学习看作是训练孩子数理思维的捷径。于是,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被送去学习“奥数”。然而,奥数具有一定的难度,是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相当的数学经验才适合学习的,过早学习“奥数”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并不适合。 “奥数”对小学生而言,不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它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若孩子适合学习,“奥数”可以给他带来解题成功的快感,从中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如果不适合的话,也有可能会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或恐惧心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所以家长有责任仔细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奥数”学习。 给家长的几句忠告 ▲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开始学习“奥数”,那就明确,不读“奥数”并不会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造成影响。切勿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奥数”,就盲目跟风,也逼着对数学并无多大兴趣的孩子去学。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在学习“奥数”,请铭记一点:“奥数”不一定能让您的孩子变聪明。学习“奥数”可以作为孩子的课外兴趣拓展,但千万不要对他有过高的要求。一旦您发现孩子跟不上“奥数班”的学习进度,或是表现出厌烦情绪,那么就请尽早结束他的“奥数”学习,因为这些现象都说明他并不适合“奥数”学习。若是逼着孩子去做他力不能及的事,是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的。 ▲如果您的孩子很享受“奥数”学习的过程,那么请继续让他享受。因为当他愿意主动地解决问题时,说明他从解题中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就是所谓的“成就感”。但家长要注意,不要硬性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做多少题,过重的负担可能会减低他对学习原有的兴趣。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