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考试那些事儿:古代的科举考试(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古代的科考。科举制度,自然有它的弊端,有它政策上的不合理,但是,我们仍有充分的理由对这一从隋代绵延到清末、享年1300多岁的选官制度及教育制度表示赞叹——那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了。 
    科考录取有歧视 
    ◎李开周 
    网上流传这么一段子: 
    工地上,一个民工和一个工程师扯闲篇儿。工程师说:我是某某年参加的高考,考了五百分,后来上了北大,毕业后成了工程师。民工说:太巧了,我也是那一年参加的高考,也考了五百分,可我连大专都没上成,只好出来做了民工。工程师感慨道:我真幸运,那时候我是北京考生。民工说:我憋屈死了,那时候我是湖北考生…… 
    这个段子未必是真事儿,但却一定是真事儿的翻版,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的高考录取政策是存在地域差别的。可是您还别急着骂街,因为这种不公平就像现在的很多现象一样,也是古已有之。 
    比如说,在唐朝,秀才考举人,各府各县的考题都差不多,考试时间也一样,录取率却有天壤之别——首都长安的举人录取率竟然是河东地区的十倍以上,是陇右地区的三十倍以上!当年柳宗元送别一落榜考生,赠言里有这么一句:“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指的就是唐朝录取政策存在地域歧视,首都的录取指标极高,其他地区的录取指标极低。 
    再比如说,在宋朝,举人考进士,长江以北地区考生少,录取指标却多,长江以南地区考生多,录取指标却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给皇帝写报告,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录取率仅有1%,而“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录取率高达10%。可见当时南方考生考中进士的难度是北方考生的十倍,地域歧视之明显,超过秃子头上的虱子。 
    到了元朝,科举考试中不仅有地域歧视,还有民族歧视。元朝是蒙古人当家,不用说您也能猜到,当时蒙古人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其分数线必定远低于汉人考生。这且不说,连考题也有难易之别,蒙古人的考题简单,而且只考两场,汉人的考题极难,还要连考三场。这种考试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拉开民族差距,把汉人和南人踩在脚底下,把蒙古人和色目人供到天上去。元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徐一夔,老家在浙江天台,据他回忆,自从元朝恢复科举考试以来,浙江天台就很少有人考上举人。为啥?是天台考生成绩差吗?当然不是,是当时的录取政策变态而已。 
    明朝的录取政策取消了民族歧视,但是试卷不统一,南方考生的试题难,北方考生的试题易,边远地区考生的试题更容易。我在明人笔记《疏虞杂事》中读到过一个小故事,说在正德三年,陕西某地一考生本是文盲,竟也考中了秀才,而且他一没行贿,二没找枪手,他爸爸也不是领导,能让他凭借势力和关系滥竽充数。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们那儿的试卷太容易了,谁能写出一个字,谁就能做秀才。这位考生一个字都不会写,拾起粪叉在地上拖了一下,监考的大喜:嘿,这不就是个“三”字嘛,恭喜你中了秀才! 
    此故事太过荒诞,当属明人恶搞,而其恶搞的目的,则是为了讽刺当时陕西考生的试卷过于简单,比现在某些省市的试卷还简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