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次在昆明举行云南乡试,28人中举—— 大比之年说云南乡试 ■ 耿嘉 张佐 600年前的1411年,也就是明永乐九年,时值辛卯年,正是朝廷开科取士的“大比之年”,朝廷下诏云南布政司,举行云南的首次乡试。秋八月,明王朝云南的首次乡试如期在昆明举行,云南各地的俊才秀士,齐集省城,为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在考场上作出抢跳“龙门”的一搏。600年后的今年也是辛卯年,秋八月,我们来到云南历史上举行乡试的考场之地——云南贡院,走进云南大学校门,漫步相望对峙的“腾蛟”“起凤”二坊和柏树翠竹掩映的东号舍、至公堂,感受600载云南乡试的历史沧桑。 云南乡试的开始与终结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就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是全国统一并在各省贡院举行的正式科考,每三年一科,分别在子、卯、午、酉年举行。每逢乡试之年,就称为“大比之年”。 乡试的考期,是在大比之年的农历八月八日至八月十六日。届时,各省凡属本府省籍的生员(秀才)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过科考、录考、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的录取率受名额和参考人数的影响,每一科并不相同,一般在1%~2%之间。举人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云南首次在昆明举行的乡试,是明永乐九年(1411年)的辛卯科乡试,28人中举,解元是昆明沙浪里(今五华区沙朗乡)人洪诚。洪家世代务农,从洪诚才开始有人读书。刻苦攻读的洪诚,不仅在云南的首次乡试中获得第一名,还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中进士,为官后清廉勤政,名震远近。最后一次乡试,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癸卯科,64人中举,解元是剑川人周钟岳。明代云南共举行乡试78科,2749人(包含参加应天府、顺天府等地乡试中式的云南籍举人)中举。清代云南共举行乡试97科,5646人(含参加顺天等地乡试中式的云南籍举人)中举。 云南乡试的考场 举行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明朝初年,云南考生要到应天府(今南京)贡院参加乡试。明永乐九年(1411年),云南首开乡试时还没有建贡院,考生就到官府衙门或文庙、学堂里考试。明景泰四年(1453年),云南在昆明城内长春观旁建成贡院,当年的癸酉科乡试,云南有37人中举,贵州18人中举(明宣德四年至明嘉靖十三年间,即1429年-1534年,贵州的生员等是在昆明参加乡试)。后来,来昆明参加乡试的人增多至数千人,长春观旁规模过小的贡院难以适应,就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选择今云南大学所在地新建贡院。云南的督抚认为:此地“地处拱展门之右,背负城墙,面临翠湖,居高瞰下,视若踞虎”,是难得的钟灵毓秀之地。 据《云南通志·建设志》记载:云南贡院“旧在布政司之东,弘治十二年巡抚右副都御史李士实、陈金相继迁于今地。中为至公堂,堂后为监临、提调、监试、考试四房,列以弥封、誊录、对读、供给四;前为明远楼,楼之东西为文场,四隅为漱高楼;益前为仪门,大门门外为旗台,为二坊,左曰‘腾蛟’右曰‘起凤’。屏垣颇为严固,气势极其宏壮云”。嘉靖时巡抚顾应祥增修,万历间巡按刘世曾重修,后“叠罹兵燹,荡为丘墟”。清康熙三年(1664年)总督卞三元、巡抚袁懋功主持按原格局重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布政使刘荫枢主持拓修增加号舍,东增900间,西增775间,加上原有号舍,共有号舍近5000间,可容纳近5000人考试。拓修后的云南贡院,“自至公堂抵龙门,南北止十六丈”。明远楼、衡鉴堂、至公堂沿南北中轴线布局。至公堂左右,对称地建有受卷、弥封、誊录、对读诸署,衡鉴堂为评卷重地,东为监临、提调诸署,西为伦才堂,东西佐以廊庑。供考生独立考试的一间间号舍,分列东西两边,每间号舍为便于区别,以《千字文》为序的字号,用墨笔书于门墙上。 贡院大门外,左边是“腾蛟”坊,内额题“为国求贤”;右边是“起凤”坊,内额题“明经取士”;中为广场,场上建有两个台榭,作为士子入场领签之处。广场的北部尽头,是大门的第一层石梯,登上十二级石梯,又有一个平台,左右各有石雕独角兽,再登三级石梯就是“头龙门”。过“头龙门”,还有“二龙门”,两座龙门都有左中右三道门。 主持云南乡试的考官 乡试的主考官分为正主考和副主考,由朝廷挑选翰林院编检官或高于编检的翰林院侍读、侍讲等担任。 明清两代,主持云南乡试的主考官,有不少人还是状元出身。如清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云南乡试的正主考钱棨,不但是状元,而且还是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在中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史上,连中三元者只有14人。云南乡试能有这样稀罕的人任主考,是颇为荣耀的,而且这位主考官主持戊午科云南乡试后,担任了主管云南教育的官员——提督学政。钱棨在任期间,热情勉励读书人,不辞辛劳到各州县视察,并亲自讲学,努力提高云南的教育水平。后来因为劳累过度又染上疟疾,在任职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到各省主持乡试的主考官,必须于“大比之年”的八月初一到达主考省城,沿途不能会客,也不能接受各地官员的饮食款待。云南乡试的主考官到达昆明,并不与地方官会晤,直接住进位于菜海子(今翠湖)畔的皇华馆,昆明县令随后持巡抚都院封条,将正门封住,饮食起居由办闱(科举时代的试院称“闱”)场事务的官员料理。但是,地方三院(总督、巡抚、布政使)要先后“公送”接风上等宴席各一桌,折银10两;司道(相当于现在的厅级机关)要“公送”接风上等宴席各一桌,折银10两;具体主管考试的官员也要“公送”接风“鱼翅上席”各一桌,折银6两。 到入闱的八月六日,云南巡抚(云南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按例在抚署正厅设宴款待主考官。此时才揭去皇华馆大门的封条,主考官走出皇华馆,在昆明县令的陪同下,乘轿前往抚署赴宴。宴毕,督抚、司道等地方官员与主考官一起,乘明轿(不拉帘子的轿子)去贡院。前往贡院的队伍颇为壮观,开路的是内监试道,内监试道多系翰林或进士出身的,在省外任知府的官员担任。接着是外监试道和提调道,这两类考官由粮储道、盐法道担任。后面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位主考官。最后为监临,监临为云南巡抚,是主持闱场事务的最高长官。全城百姓会聚在街道两旁,观看三年才有一次的隆重场面。 三场考试不寻常 八月八日,是考生进贡院之期。全体考生都争先恐后拥挤到“腾蛟”、“起凤”牌坊前,察看点名牌上各自的入场时间。然后根据各自的入场时间,背着一个沉重的大考箱,胸前挂有一条用来装卷宗的卷袋,在上午、中午、下午列队于牌坊前,静听点名和接受搜身。在腾蛟牌坊处搜过身并领到签者,从头龙门的左门进贡院;在起凤牌坊处搜过身并领到签者,从头龙门的右门进贡院。到二龙门前,还是分左、右两边领卷。龙门前的正中,坐着监临,左右两边坐着监试道和提调道。监临按册点名,由左阶而上者,仍由左门而入;由右阶而上者,仍由右门而入。进了二龙门后,就有号夫替考生背考箱并把考生送进各自的号舍内。号舍内有木板三块,名为号板,每块长三尺多,宽一尺六七,供考生架桌搭床。三场考试,考生都在号舍内考试、食宿。云南官方对乡试考生很优待,在光绪十年(1884年)前,给考试士子提供白饭、稀粥和菜肴,又有包子两大个、煮熟火腿两块,还有红泥小火炉一个、小瓦钵一个。中秋节那天,每人还有两个月饼。后来,因很多考生不知爱惜所送食物,改为每场考试给银子四钱,三场共一两二钱银子。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每斗上米三两七钱银子这个较高的物价计,每个考生三场考试可得上米22.8斤,已基本上相当于一人一个月的口粮了。 八月八日下午六时,监临用朝廷发给的“龙虎封条”,把贡院的头、二龙门的所有大门封闭,称为“封门”。封门后,即使有任何公文、信件,都不能递入递出。夜里两三点钟,第一场考试的题目——“四书”文三篇、“五经”文四选一篇,印在一张大纸上发下来,题目后列有条款,说明犯规之处。考试的题目先由正副考官拟定并亲笔书写,密封后交给内收掌官,再送监临院。监临院拆封,由外收掌官监督刊印。 八月九日午前,提调道带领一班巡绰官到各个号舍,清查士子的卷面号数与号舍数是否相符。午后,巡绰官来向各士子索卷盖戳,盖戳时,试卷上必须有十数行字,至少也要写有三五行字。没有盖戳的试卷,交卷时受卷官即视为犯规,违犯者即使还能参加后面两场考试,也没有考中的希望。 八月十日午后一点钟,鸣炮开门,第一场考完的士子就可以将试卷交给受卷官而出场,未完成者继续做题。天黑时,龙门外又鸣炮三响,不论完成与否,所有考生都须全部离开,称为“扫场”。 受卷官接到考生的试卷后,查看试卷上有无犯规之处,若有墨污或可能是暗号的图案,就挑出来交给监临。监临看后,如认为受卷官的判断不错,就出榜取消这些考生下场考试的资格。试卷中不犯规或犯规不重者,汇集到一百份而转交弥封所,弥封所将试卷上的姓名及简历加以弥封,然后送交誊录所。誊录所将试卷用朱笔誊录完毕后,与原卷一同交对读所,对读所阅卷后,交外收掌处。外收掌处留下原卷,将誊写后的朱卷分送给房考官(也称同考官),房考官仔细阅卷后,把其中的佳卷推荐给主考官。 八月十一日第二场开考,入场情况和第一场相同,但在夜里十时前后就把试题下发给考生。这场考说理文“论”及应用文体“诏、诰、表、判语”,均有字数限制,不足或超过均为犯规。二场犯规,虽然头场有佳作,亦不能取中。八月十三日下午六时,第二场结束,士子再次被“扫场”出门。 八月十四日为第三场开考,入场时间和程序与一、二两场相同。夜里九时前后,题纸就张贴在各个号舍前。第三场考试相对较为轻松,题目为三道“策问”,类似今天的论述题,才思敏捷的考生一般在十五日的晚饭后,就能将三道策问顺利完成。这时已经是中秋之夜,当一轮明月升起时,有些做完三道策论的考生,轻松地在号舍内饮酒赏月,只要不是太放肆,巡绰官就不会出面禁止。八月十六日上午九时,鸣炮开门,午后三时鸣炮扫场,三场考试全部结束。 放榜:有人欢喜有人忧 考试结束后,两主考官将房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认真阅读,为慎重,主考官还抽阅几份落选的试卷,看看有无遗漏了好文章。然后,两位主考互相交换意见,共同确定取舍和名次,最后便将结果告知监临院,选择放榜的日期。云南乡试的放榜日期大都在八月二十五日前后。 放榜之前,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与两主考,内外监试及提调道,内外收掌官房考官、对读官、弥封官暨首府、首县官等都聚坐在“衡鉴堂”内。内收掌官掌管着朱卷,外收掌官掌管着墨卷,在监临处的旁边横列一席,监督着填写龙虎榜。 龙虎榜横长逾三丈,直阔近六尺,榜头画一龙,榜尾绘一虎。填写龙虎榜时,鸣炮三响后,先从第六名填起,此人称为开榜举人,以后便从第七名顺序填写到最后一名。填写完毕后,又掉头填写第五名。此时又鸣炮三声,走来近百个执烛人,围蹲在龙虎榜的四周,点燃红烛,明晃晃地映照着龙虎榜,原先坐着的官员也拥到龙虎榜旁。这一举动称为“照魁”,始于乾隆年间。传说,乾隆皇帝曾化名参加顺天府乡试,得中第五名经魁,官场习俗便以照五经魁之烛为大吉大利,在场官员都想沾沾这个喜气。第五名一填写完,烛火立刻被吹灭,燃剩的蜡烛作为吉祥之物,被官员们抢走。这时,写榜人继续填写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写到第一名时,又鸣炮三声,正榜全部填写完毕。 正榜抄完后又抄写副榜。云南乡试的副榜只有10名,榜纸较小,抄写的名字也较小。副榜又称副贡,要想成为名正言顺的举人,还得参加下科考试。 正副榜抄写完后,主管人将榜卷起,置于彩亭中,三声炮响后,打开中门抬彩亭而出,府县官员则乘轿紧跟其后,榜送到巡抚衙门前,张贴在抚署的照壁上。早已等候在照壁前的士子们一拥而上,查找自己的名字。不一会,前来观榜的人中,有的惊喜若狂,有的捶胸顿足。榜上有名者,不仅仕途有望,而且还有机会在来年的会试、殿试中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名落孙山者,只能悲叹数年寒窗付东流,等三年后再来拼跳龙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