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科举时代的五色状元(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深圳特区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晚清实业家、状元张謇
    
    状元未必如戏文所说的那样才高八斗
    “状元”,既然是从全国大量读书人中产生,自然被视为才学兼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也应如小说、戏文所塑造的那样风流倜傥,更可能是“文曲星”转世。然而,我们却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事实:明代浮白居士曾经讲到江西泰和人曾彦,年已望六(具体为54岁),得中状元。送入翰林,竟不善吟詩。这与小说戏文和影视作品中,诸如杨慎、伦文叙等状元出口成章的形象,相差甚远。明代89位状元,身后有文名者,如康海、费宏、顾鼎臣、杨慎、焦竑等人,总数不到30人,尚不足一半。浮白居士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当是科举考试无诗赋科,致使广大学子长期全身心钻研八股文。相对唐、宋两代和稍后的清代、明代状元的文学和艺术才能,似乎都略逊一筹,诸如文学家、书法家等多才多艺者,数量都要明显偏少。
    明代进士开始考经义、论、策、表、判等,后来稳定为“经义、论、策”三场,以八股文作为一较高下的权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明代的科举制时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又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甚至说“学问由此而衰,心术由此而坏”。曾彦之事,已经表明,部分士人长期钻研八股文做法,攻读的书籍有限。明代洪熙年间的俞廷辅就曾说“臣窃以为进贤之路,莫重于科举,近年宾兴之士,率记诵虚文为出身之阶,求其实才,十无二三”。
    清代初期,承继明代科举制度。据《柳南随笔》,归允肃为康熙十八年(1679)科状元,由于长期准备科举,居然连下人都知道如何吹的笛子和箫都不能辨识。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在考题中加入五言八韵律诗一首,就是为有意克服读书人轻视诗赋之学的弊端以增加其文采。只是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仍然有些人名不副实,较唐、宋精善书画、诗赋的状元人数为低,也多有不能敏捷吟诗作赋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