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孔子的教学方法(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就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繁杂的知识简单化,运用举例子,打比方,说故事,使学生领悟得更深刻。
    而“喻”,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
    1.何谓喻
    “喻”是什么意思呢?喻就是不明言,而暗示之,“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学生心领神会,理解得更深刻,知道得更确切,明白得更清晰。
    “喻”和“谕”不同,“喻”是不明言而暗示之;“谕”则是明确地告诉,直言而使人知道。
    《广韵》解“喻”为“譬谕也”,意思就是打个比方来告诉对方,而不直接告诉对方。譬,譬如,打比方。
    喻,是打比方来说明,能使人理解得更深刻,更清晰,因此,古代把“喻”做为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教学,用的方法就是“喻”。 “喻”是最重要的一种讲课方式。
    “喻”,更容易使人接收。
    想让学生知道的知识,不要明确地讲说,而是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使学生自己领悟到该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对自己感悟和发现的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因为是自己感悟出来的东西嘛。这些知识,他会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敝帚自珍”,也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喻”,更容易使人明白。
    抽象的道理打个比方,使之形象生动;难解的习题,举个例子,使之容易理解。
    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的文字题:6乘8加上4的和,积是多少?学生往往列式为6×8+4。
    如果这样给小学生讲解:“6应该乘一个和,应该是最后求一个积,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6乘和,积是多少?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6×(8+4)。”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种玩文字游戏式地给学生讲解,只是重复题意,很多小学生仍很茫然,无法理解,如果打个与小学生生活有联系的形象直观的比方来说明,就容易使学生明白。
    “比如说‘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话中弟弟吃的是‘哥哥的苹果’,并不是‘哥哥’,所以不能因为上面的8离6最近,就用6×8。”
    儿童思考问题,主要取决于儿童生活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这个比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容易使学生理解,可以使学生有直接的感觉。碰到这样的题,也不敢吃“哥哥”了,就会吃“哥哥的苹果”。(储冬生:《“数学现实”与生活经验》,《教书育人》2004.4)
    这种打比方来讲的方式,就是“喻”。
    2.怎样喻?
    古人讲学,非常注重“喻”。我们读先秦经典,会发现主要是用“喻”这种方式在讲述自己的思想。如《庄子》《韩非子》等,都是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读荀子的《劝学》,会发现通篇都是打比方。
    写书如此,教人也是如此。《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如何“喻”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教学,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创设情境,言此而意彼,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指出道路,让学生自己去走,不能像牵牛一样,在前面拽着。
    以宽容柔忍的心态教育学生,而不是强迫、压制,使学生接受现成的观点。
    学生只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开悟,能有自己的结论就行,这结论并不要求与老师预设的一样。
    这里与传统的理解有出入,几个字义需解释一下:“道”不是引导,而是指出道路让学生自己去走。“引导”就有“牵”的意思了。“牵”,《说文解字》说:“引而前也。”就是在前面牵着走。牵牛,就是人在前牵着,牛才走。如果人走在牛后,牛就不知该如何走了。而教学,老师要走在后,只要学生走的路对,放心地让他走,而不要自己在前面讲,牵着学生走。
    何谓“强”呢?老子说:“自胜曰强。”自己能克制自己为强。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要老想帮学生。克制自己,使自己变得宽容,温柔,和蔼。《中庸》记载子路问“强”,孔子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这里说的“宽柔以教”之“强”,就是“强而弗抑”之“强”。“抑”的本义是“按印”,完全按照确定的模式。“抑制”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强制执行。“强而弗抑”就是:宽柔以教,而不强制灌输,学生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取舍。“强而弗抑则易”,不强制灌输,学生会感觉学知识很容易。
    “达”,《说文解字》:“行不相遇也。”各自到达各自的目的地,就是“达”。得到了自己的目的为“达”。“弗达”就是不必达到老师心中所设想的教育目的。“开”是“开悟”,思考。只要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自己的思考,就达到了目的,不必强求学生非得说出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学生当时掌握没掌握那个标准答案都无所谓。试想一下,学生知道那个标准答案如何,不知标准答案会如何?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思考,习惯思考。学生学会了思考,自然可以找出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什么?不就是一个人出了道题,自己先预设的答案吗?教学参考书也是几个人想着编写的,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吗?
    “开而弗达则思”意思就是:“开而弗达”来要求,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如学生做题,只要学生认真思考,有自己的设想就行。这个做题的过程,思索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得出预设的答案。培养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而现在的教育,必定强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想到那个标准答案,于是连思考也不思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能力,而不是要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掌握知识只是为了培养更强的能力。学习知识只是手段,养成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