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立琍——我的黑+兄弟们 在台湾念了两年的美国学校后,为了日后申请大学比较方便,我决定回到加州,再念一年高中,弟弟立行也选择跟我返美,和正在念大学的二哥立国,3个人住在父母亲买的一幢小房子里。 当时父母亲都在台湾,所谓“天高皇帝远”,加上房子是自己的,想做什么也不会有人管我们,然而我们却是一派安分守己,白天去学校念书,晚上就回家,3兄妹轮流开伙、做家事,连派对也没开过一次。 我们黑家4个孩子,从小感情就很好,总是同进同出,即使现在分别住在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还是常常彼此打电话、通电子邮件。我相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亲从来不对我们有“差别待遇”。 记得小时候,每逢学期末发成绩单,我和大哥立言、小弟立行是第一名的常客,二哥的功课很烂,但是父母亲总是一视同仁,不会特别偏心会念书的孩子,老妈还曾经跑到学校跟我的老师说:“不要再让黑立琍当班长了!她当太多次了!也要给别人机会嘛!”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大哥从来不会因为成绩好,就在二哥面前得意扬扬。而我也不觉得,功课好就值得骄傲。我们一家人,都对课业表现抱持平常心,父母不会对我们“大小眼”,我们也不会觉得谁得到的爱就特别多。 说起我这3位兄弟,都各有特色,而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哥是我们的“头头”,总是给人非常成熟稳重的形象。我们在美国求学时,大哥认识了一些非常有钱的朋友,他们平时都是开很拉风的跑车,而我们家就是一部破车大家轮流开。很难得的是,大哥在他们面前总是抬头挺胸,从来不会因为家境不如别人富有,就觉得自己矮人一截。 二哥立国,从小闯祸不断,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他就会全力以赴。记得有一次,他在地下道吹萨克斯,还摆了顶帽子让人丢零钱,大家都好奇为什么,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黑立国做事,根本不需要理由。” 当年功课最差的二哥,现在当了医生,平时还充当我们的“医药顾问”。我们有什么健康方面的问题,都会请教他。在我心中,二哥立国就代表了“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 至于小弟立行,从小个性就很好,我常常占他小便宜。比方说,明明我手上的糖比较难吃,我就故意骗他:“立行,我这个糖比较好吃耶!跟你换!”还真是屡试不爽。 直到返回美国念书的某一天,我开玩笑地打了立行一拳,立行也回敬我一拳,我当下愣了一会儿,这才发现:“弟弟已经不一样了!”从此,我们的关系就变得比较平等。 我的兄弟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曾经一起走过成长的路,这份手足之情,将我们和这个家,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老四——兴趣,是鼓励出来的 记忆中,家里曾经有一本读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百科,通过这本书的启蒙,我开始对研究鱼类,产生莫大的热情。 因为喜欢研究鱼,我在12岁那一年,就考到了潜水执照。不过,这张潜水执照,可是得来不易,在长达两到三个月的受训期间里,除了每周要上课,学会潜水必备的知识,到了周末的大清早,还要下海实际练习。每个周末清晨5点去海边潜水,不但天气冷,而且风浪大,加上我们是潜到80英尺深的海底,常常一潜下去,水色浑浊,行动困难,不少成年的学员经过第一次的“震撼教育”,就纷纷打退堂鼓。 而我潜过两次后,热情也开始“退潮”。第三个周末,父亲照例又是一大早叫我起床,准备去上潜水课,我有点意兴阑珊,想耍赖不去了。但是父亲很严肃地对我说:“既然已经开始学了,就不要轻易放弃!”我一咬牙,还是爬出温暖的被窝,直奔清冷的海域中。 感谢父亲的坚持,让我经过各种潜水测验,最后终于拿到了执照。记得那时候,每个人都会分配到一位伙伴,可以彼此照应,我的伙伴对我非常不耐烦,因为在海底,光是一块石头就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常常一看就是15分钟。 有一次我学滑雪,学来学去就是不会,打算放弃了,但是父亲就是不准我放弃。他并不像别人的父亲,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这项才艺、那项运动,他唯一的原则就是:既然学了,就要学会,不要半途而废。另外,我还记得,接受潜水训练时,家长要签一份合约书,上面声明潜水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如果出事请自行负责,但是我母亲连眉头都不皱地就把合约给签了。 除了喜欢鱼类,我后来研究的对象,还包括车子、刀枪之类的武器。小小年纪,我就会自己跑到图书馆,翻出百科全书,沉浸在研读相关资料的喜悦中。 男孩子喜欢车子,还算蛮理所当然,但是喜欢刀和枪,做父母的难免担心,这孩子以后会不会自己改造枪支去为非作歹? 但是我母亲知道我喜欢枪,小学四五年级时,就陪我一起上射击课程。有一年圣诞节,她还送我一把小刀,作为圣诞礼物。 要不是对孩子有极大的信任,她怎么有勇气让我去发展这个有点“火药味”的兴趣?换个立场,如果是我的孩子喜欢“玩枪”,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像母亲那样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说起来,日后我会走上“产品设计”这条路,跟我从小就研究鱼类、车子、枪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当年父母亲对我的兴趣频频泼冷水,或是毫不支持,我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幸运,找到一份自己做得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的事业吧?(完) 摘自《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黑幼龙全家 合著 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