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科举制度的文化意义探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二、科举制度统摄了我国的制度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一定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和形态。制度文化指典章制度及维系个体生活与一定文化共同体的人类关系的法则。制度文化又可分为正规的制度文化与非正规的制度文化。社会生活中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习惯,在严格意义上说,属于非正规的制度文化;正规的制度文化则是指人类在团体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这些都属于正规的制度文化。纵观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备成型的各种正规制度,我们可以发现,科举制度是持续最为久远、体系最为完备、范形最为稳定的制度,它以强烈的吸引力、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强大的社会功能对其他诸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教育制度,产生了明显的统摄作用。
    (一)具有文官选拔考试性质的科举制度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以选拔政治人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与封建统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传统政治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代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僚政治。科举制度是上述三大特征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并逐渐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其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采用与否完全由中央把持。科举制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按自下而上的先后顺序进行,如唐代科举是先“乡贡”而后“省试”,明清也是先“乡试”而后“会试”,但这些都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科举制实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官员的方式。同时,科举制度不仅高度满足了我国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坚实基础,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之下,君主能否有效地控制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科举制度能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久盛不衰,在于它网得天下杰出人才尽入皇帝“彀”中,原本各事其主的英雄都不得不降服于天子的脚下。历史上关于科举制度的利弊存废的论争时有发生,但科举制度却能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驱尽天下人才为中央王朝效命,为皇帝尽忠的有效手段。这样,从中央集权到君主集权,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因此,王亚南认为科举制从外部为中国官僚社会作了支撑的大杠杆,同时又当作一种配合物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的一个重大决策,同时又导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官员选拔录用标准的混乱与失序,统治者既不能按照旧的标准进行精英录用,又没有重新确立公开、公正、客观的标准。“废科举这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也由于操作衔接环节的失误,向政府的效绩索取了高额代价。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先生下达了系列文官考试的批令和咨文,干部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政治制度影响之大。
    (二)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抑制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统领下的社会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价值取向,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抑制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重视人文的“文官考试”形式不利于经济人才的产生。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自在的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生自灭。这种经济形态必然限制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和经济行为规范的形成。朝廷对小农经济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赋税的征收及其使用,因而也不会考虑经济管理人才的选拔问题。唐代中期至北宋,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市场规模扩大,手工业、商业呈增长趋势,但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团缺乏对规模日益增大、市场日益复杂的商品经济的管理能力,导致国家权力对唐宋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经济部门控制能力的薄弱,错过了经济制度化发展的良机。
    其次,科举制度催生与强化了庞大的官僚阶层,这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统领下儒家观念形态中,农业社会里强烈的“义利”之辩的伦理意识将商人的逐利斥为道德低下,“商”常与“刁滑”、“寡廉鲜耻”联系在一起。此外,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价值取向,“士、农、工、商”,“商”处于四民之末,为官吏和文人所轻视。“商”无疑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经商者自身更是难以确立独立的人格,商人的经济活动往往要依附官府,投靠官僚才有可能得到维持,以至于有许多商人在有了一定财富积累以后,或以钱捐官,或重新捧起书本,苦读圣贤之书,以求步入仕途来改换“门庭”,改变自己商人的身份。王亚南就对此分析道,通过科举制,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本人或其子弟,有可能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再通过科举考试,变为官僚,从而经济上的三位一体公式:土地资本——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演化为政治上的四位一体公式:地主——高利贷者——商人——官僚。这样一来,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极具强韧性,不易解体,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三)“储才以应科目”意味着我国教育制度受科举制度影响至深
    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有着亲密的联姻关系,教育为“养士”,科举为“取士”,“学而优则仕”,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科举考试便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指挥棒,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起着全方位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虽然从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全程考察,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本着“储才以应科目”的目的出发,科举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