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我们中国的传统国教是“敬天祭祖”(五)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庄子•天下篇》中讲:“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三代时期思想浑然一体,是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总的源头;诸子百家思想都是对三代思想某一方面的继承、发挥或变异。中华先民自发形成的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传统,经三代思想的思考感悟和阐释发扬,已成为中华地区无可争议的传统国教。尽管春秋战国时期道术为天下裂,各执一端,各自发扬一个侧面,但各家各派无不继续遵奉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传统。因此这一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国教固然与三代思想“交集”区域最大,但与春秋后所有本土思想流派都有“交集”部分;不仅与孔学儒学和老庄道家有“交集”,与《墨子》、《管子》、《楚辞》等等著作和学派也均有“交集”,这里不作具体分析。
    八、我们今天还需要“敬天祭祖”吗?
    曾听老人们讲,就象现在一些人家供奉佛像和十字架一样,以前几乎家家供奉有祖宗牌位,在祖宗牌位上方墙上贴有“天地君亲师”的字样,民国后改为“天地国亲师”。尽管这些形式和提法对今天来说未必适当,但说明,直到不到一百年以前,这种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教在形式上还是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居统治地位的。
    据有关史料,民国三年、即1914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包括“祭天通礼”在内的民国礼制七种,袁世凯1914年底举行了汉服祭天仪式。尽管这一举动不能否认有为其登基造势的动机,其本人不久也因坚持称帝而身败名裂,但他注重继承中华精神文化传统这点倒也不能完全抹杀。
    孙中山1912年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委派要员15人专程祭祀黄帝陵。他在继承和发扬其它中华传统精神文化上也做了不少事。但众所周知,孙中山很早就虔诚地信奉基督教,多次谈到基督教是他从事革命的精神源泉,直到临终时还口授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他早年曾反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旧传统,后来对佛教态度转变,很支持佛教事业。蒋介石受家庭影响很早就信奉佛教,后来受夫人影响受洗为基督徒。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中国传统宗教之所以未能延续下来,是否同他们二位的个人信仰有关系也许是可以讨论的。当然,他们二人不搞祭天活动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称帝嫌疑,避免袁世凯覆辙。我们建国后对所有宗教持怀疑、排斥态度,注重传统宗教就更谈不上了。
    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中国传统宗教之所以未能延续下来,也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传统宗教的祭天活动本身似乎缺少一个宗教权威平民化的转变过程。中国自从有文字记载时起,祭天就是天子一个人的专利活动。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同“上天”直接交流,交流的形式就是“望空而拜”。无论是祝祷上苍、发愿盟誓,还是新婚夫妇拜天地、亲友送死者灵魂归天,都是“望空而拜”。但如果有天子之外的第二个人也想祭天的话,那恐怕就是灭族之罪。一种宗教、特别是教会主义活动总是需要一定形式的,而传统的祭天是完全系于一个人的宗教形式,一旦这个人不搞祭天活动了,这种宗教形式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祭天这种宗教形式消失后,祭祖活动当然还广泛存在,但没有形上学内容的单纯祭祖活动还是形不成宗教的。
    如果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中国传统宗教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支持,那即使在形式上一时消失了,根据留下的思想理论也很容易恢复起来。前面述及,三代时期思想有丰富深刻的有关这一宗教传统的思考阐发,但明清以来是专注于“仁”和“礼”、宗教思辨和宗教意识淡薄的孔学儒学居统治地位,“五四”以后关注三代思想的人更少。在这种“只知孔孟、不知三代”的思想学术氛围内,这种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传统在形式上一旦消失,再提起的人就不多了。
    也许还有一个原因使这种以“敬天祭祖”为主要内容的这一中国传统宗教未受到足够重视,那就是一些西方学者的观念。西方人习惯于最高人格神崇拜,连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他们也不认为符合宗教标准,勉强称之为“无神宗教”。中国人崇拜的“天”也不是最高人格神,而是一个泛神论概念,因此在一些西方人眼里也不能算作合格的、成熟的宗教。而且中国传统宗教情绪至少从周代起就始终是适度、理性的,在孔学儒学影响下宗教情绪更淡、更重人事,不像西方宗教和其它宗教那样虔诚、热忱,更没有狂热、过激行为,因此在一些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没有什么传统宗教信仰。但这只能说是他们的偏见。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科学学术都落后,知识分子也不很自信,自卑感较深,见一些外国学者说中国没有传统国教,于是也就跟着说没有。实际上,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要说没有宗教和宗教信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代任何国家都仍然不会没有宗教活动,也都会注重扶植培育自己的传统信仰。拿邻国日本来说,当5–8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后,为保持民族意识,将原有的以自然崇拜为主的传统信仰充实改造为神道教,一直延续下来。明治维新时,尽管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文化,对各种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也都一律包容,但却明确神道教是国家宗教,称为“国家神道”,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二战后虽然政教分离,但神道教仍是日本信仰的主流,重大的国家祭典是同神道教而不是其它宗教相联系(例如我们所憎恶的靖国神社),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生、结婚去神社,葬礼去佛寺已成为风俗习惯。
    现代社会之所以还需要有宗教,一方面是信仰和精神寄托,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所需。例如庆典、节日、出生、结婚、葬礼等,人们总是希望郑重其事、将其神圣化一些。基督教之所以流传很广,除了其教义、形式比较适合现代生活外,他们的节日弥撒、婴儿受洗、婚礼、葬礼等都非常俭朴、庄重,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佛教的葬礼也颇适应人们需要,虽然也许耗费了些。我们国家历史上无论是庆典、节日等集体活动上,还是出生、成年、婚礼、葬礼、祈祷、感恩、盟誓等个人活动上都有丰富的传统,也都体现出“敬天祭祖”信仰的特点,但好像很多都失传了,近些年来才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发掘。
    现在在国内,各种宗教都很活跃、竞相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正常传统。在世界历史上,能像中国这样包容一切宗教自由发展的国家并不多,这是“敬天”这一观念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的博大胸襟和充分自信。但目前在各种宗教自由活跃的同时,我们自己的精神信仰传统反倒不多见了,或者更正确地说,我们还没有明确我们的精神信仰传统是什么。我们当然要始终延续开放、包容的风尚,并从一切健康的精神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内容,但不能形成喧宾夺主、反客为主。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不能没有自己的根,没有精神心理上的根,我们民族会成为某个或某些外国的精神附庸,我们国家会成为某种或某些外来精神文化的殖民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