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试课程环境未作根本改变。语文课程改革遭遇尴尬 当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还在沿着传统的轨迹惯性运行时,当应试课程环境未作根本的变革时,新教材这只新鞋子能踏出一条新路吗? 以目前课改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这套教材共设六个单元分为六个主题,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第二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体验亲情,第六单元是想像世界。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这几个单元都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凸显了对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语文和社会、生活、自然的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了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新基础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笔者自从参加今年的课改实验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远非课标精神标榜的那样浪漫。 其一,应试制度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应试训练。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对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了新的分析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议,侧重点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加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即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或生活世界的联系,但在目前的课程环境制约下,其有效性几乎等于零。 就笔者目前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来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得很有特色,突出体现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特点。如课文《郭沫若诗两首》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他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是课堂任务紧,诗要求背诵,生字必须写得熟练,诗的节奏划分要准,对诗中的意象也要学生在口头与书面表达中重现,对语言进行美读与赏析,教研部门编写的长达四页的同步教辅训练得完成,再加上教师对考点的揣测与训练(应试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迫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就是考点训练),这些任务仅靠课堂是完不成的。二是课下负担重,语数外史地生政等都有作业,足以让学生晚上加班到深夜,再让学生涉猎课外的内容,甚至让学生到户外的夜空中观察有关牛郎织女星的天象,显然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种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使美好的课程思想有如空中楼阁。 应试成绩对师生的排序,社会、家长对应试成绩评价的认可,使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基本构成为:讲授知识点与考点+积累阅读写作的应试技能训练+尽量争取课外时间以拓展训练的空间与时间+用调动兼强迫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配合度、参与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多元性。 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新课程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力图更多地体现新课程意识,努力拓展语文课堂以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注意保护并促进学生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教学个性的发展受课程环境的制约而受到很大的局限,以应试为终极价值追求的训练式教学依然是现实语文教学的主流。 其二,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之一是大班额。一所普通学校的班额在六十人左右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一所重点中学,班额在六十和九十人之间也很普遍。“合作”、“交流”、“对话”是新课程的主题词,而“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鲜明特点就是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与自我表现,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关注是催生学生参与热情的动力之源,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合作、交流仅限于教师和“精英”们的对话。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确解放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差生而言,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距使他们逐渐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勇气而出现课堂失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想表现自己或有意回避(尽管教师一再鼓励,想方设法找出闪光点进行激励,但班额大学生多,有些赞美过于牵强,绩差生依然感受到真实的冷落与自卑),加之教师课堂语言的减少,在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日趋膨胀的今天,这部分学生最终是一种什么结局,可想而知。为了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班级升学率,或更实际一点说影响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的业务评价,被动接受式学习与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二、考试制度未作本质的变革,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嬗变为不断升级的应试之道 无论课程怎么改革,无论教法有何变化,语文考试语言基本功一定要考。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基本形式,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下来,学生的生字会写了吗?生词会解释了吗?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诵读了吗?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了吗?因此,文章要好好地读,字要认真地写,读出普通话的韵律美,读出汉语的内蕴美,写出汉字的书法美,这是永恒的,不惟应试要求,就汉语言的人文精神养成而言也是必要的,这决不是一节热闹的展示课所体现、涵盖和完成的。从应试的角度讲,你能从得分点的角度去判断一个阅读理解题的主流评分要求吗?你能用书面语言把文本中的美点赏析和知识点完美地表达出来吗?所以,就我本身的体会而言,同样一篇课文,当你上完展示课后,你还必须得从应试的角度有重点地重讲一次。展示课再热闹,再完美,一篇课文生字不会写的依然很多,字音读不准的很多,能写出汉字的书韵、读出语言魅力的学生就更少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同样重要。一节热闹的公开课为学生解决了哪些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否则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人口密集、就业压力的不断加码,就业分配的唯学历唯年龄倾向,对基础教育评价的唯升学率倾向日趋严重,这种状态下的学生,不能说应试是唯一的发展渠道,却是最基本的生存途径,家长把孩子交给你,学生考不上学,家长不答应,社会不答应,学校也不答应,所以大量的课业训练依然是教师谋生、学生发展的基本手段。 就写作而言,学生语言能力的差距是任何人也无法扯平的,你必须教给绩差生嫁接与拼装范文的技巧(在这里,笔者绝无否定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语言表现欲而提高学生生态写作水平的意思,而且大力倡导),否则,一篇作文的失败足以让这些学生与理想咫尺天涯。就绩优生而言,在事关命运的升学考试中,体现学生个性与灵性的“另类”作文是万不可写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