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上官云)“京剧需要人才,也在等待人才。对于‘戏曲进校园’,一是剧院团把戏送到校园去,一是戏曲教育,校园要出人才。”近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重点提到了传承戏曲艺术的问题。她表示,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从业者,有责任尽量发挥自己的力量,把这个工作推动下去。 正如赵葆秀提到的那样,日前,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对此,曾有媒体报道指出,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戏曲教育走上了快车道。 具体到实践,早在去年4月26日晚,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民族艺术进校园”京剧专场演出在北京工业大学上演。将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不少第一次看京剧的同学对表演津津乐道,一下拉近了与戏曲的距离。当时一位在场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回忆:“场面很热烈,这也说明,传统戏曲在学生们中间还是受欢迎的。” 2017年3月,在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带领下,该院表演系2009级豫剧本科班优秀毕业生梅花奖获得者刘雯卉、优秀青年豫剧演员杨历明等来到蒋寨戏曲艺术学校,为孩子们进行示范演唱;5月中旬,多剧种专业李媛媛等也先后到该校为学生们做示范演唱和唱腔辅导。 观看演出、听专业老师讲解、亲身参与表演……通过上述方式,学生们了解到很多有关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戏曲剧种的知识,也对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据媒体报道,首医大附小曾对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明确表示喜欢戏曲的学生占比达到88%。 “学校、园丁是培养人才的始发站,我认为‘戏曲进校园’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剧院团把戏送到校园去,一个是戏曲教育,校园要出人才。”赵葆秀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京剧是意象性的艺术,要让孩子们在中小学期间,至少进剧场看一场戏,“京剧中很多都是讲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看戏之前用一刻钟的时间讲授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们观赏”。 京剧名家马连良之女、京剧旦角马小曼也表示,“戏曲进校园”不只让孩子们了解戏曲艺术妆容之美,也能让他们了解其发展历史,“戏曲传统剧目讲究忠孝,对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有很重要的作用”。 的确,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一项很好的举措,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那么,“戏曲进校园”除了给学生们带去一场场精彩演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让传统文化扎根孩子们心中呢? 对此,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戏曲进校园,演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戏曲中讲述的故事,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在剧目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曲目,精益求精。像《钓金龟》就传达了孝道理念。 “进校园的经典戏曲剧目,也可以适当改编,尤其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小学生来说。”姚志强透露,一些学校对《白蛇传》就进行了改编,去掉了技巧性的、高难度的成分,增加了一些好玩的环节,表面上看简单化了,但实际上却更容易让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欣赏,“我们也可以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调整,增加它们的可视性”。 姚志强认为,除了演出要进校园之外,在学校内开设戏曲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开设课程是主体,演出是辅助,“但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限制,开设课程的方式很多地方还做不到,还需要长远规划与努力”。(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