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就算要跟着台湾“大师”重读国学经典,也真心轮不上这位王博士好吗?台湾作家杨照写过一整套《中国传统经典选读》,讲《诗经》《论语》老庄孟墨。他导读这些“经典”,是希望人们去理解先贤写作的语境和当时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体会出所谓“经典”在那个时代之中到底有怎样先于时代的智慧。经典当然可以读,但“读经”教育不知其然的死记硬背,却读得盲目,把时间全耗在纯然背诵上而没有培养孩子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一直很喜欢杨照在讲为什么他经过多次研读后会认为《庄子》其实影响了《老子》时所强调的“个人所得”——“你不只读懂了《老子》,更大的一个乐趣是,你至少懂得、也愿意试图去挑战过去认为已经被固定下来的东西。” 而把经典当成金科玉律在那边背诵,孩子能有多少“个人所得”?把《论语》一字不差全背下来又怎样呢?是能理解春秋时代的变局?还是能理解孔子面对变局时以怎样的信念来去提出他的主张? 所以,如果王财贵这种教经典的方式居然竟能在大陆带动起“受到台湾影响”的“国学热”,那可真是太狭隘化了所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 “中华文化”到底在不在台湾?或许“台湾=国学正统”这组意象也被对岸赋予了过于夸张、放大和移情的想象,但想象也不能罔顾现实。 现实中有两个层次:首先客观上台湾没经历过对传统文化的切割,因而儒家的温良恭俭让被践行得更潜移默化并一直影响着社会价值观,这是事实;台湾人也的确从没排斥过孔孟老墨庄思想。但由此推论出人人都对经典朗朗上口、对国学狂热喜爱,那绝对是异想天开。第二个层次则是,儒家经典当年在台湾的普及,有很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意义。国民党借由独尊儒家文化,以彰显自身尽管风雨飘摇却依然“正统”,从而强化和巩固统治正当性。这也直接导致了解严松绑后,台湾本土化运动所带动起的对儒家意识形态的反弹。 用政治的力量,把儒家思想变为官方思想,从而压抑本土文化的多元构成,这其实是国民党留给台湾人的隐痛。大概也正因为儒家经典在台湾曾被那样强力宣导,所以王财贵如今再怎么推销他死灰复燃的“读经”,引发的涟漪也很有限。 从另个层面来说,在今天的台湾去推行政治狂热的“去中国化”(完全摒弃文化经典、文化习惯等等),人们也不会接受。即使最激进的思想,也很难硬拗说人们身边的文化都是“台湾独创”,和中华文化无关。但人们也会从批评和反省的角度去看待儒家文化的封建性,简单来说,就是既不会全盘否定,也不会热烈拥抱。“国学经典”在国语课程内容始终有一定比例,而“如何理解论语?如何重读诗经?”这种话题也依然有噱头存在,但“读经”并不会蔚然成风。能用更有趣的方法读懂孟子当然是好的,但台湾人可没把“国学传统-中华文化”当成“民族命根子”式的存在,文化就是文化,中华也好,西方也好,精华与价值等量齐观,并不会特别偏爱国学。 跟台湾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被反问道:“你不觉得特别夸张地去崇尚任何一种文化,都很不正常吗?” 国学经典的风潮也好,西方经典的风潮也好。什么样的经典一旦要变成了被疯狂学习与背诵的对象,就很扭曲。 所以要说台湾人对“国学经典”的看法,“无感”才是一种普遍态度。 作者:贾选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