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重。德,是儒家修身为政的重中之重和总体要求。“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德不称位,能不称官,……不祥莫大焉。”)(荀子)“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贾谊)从这些论述可知,在儒家看来,只有修身立德,才能与人为善,为政治国,做到爱人利民。 ——和而不同。它由孔子最早提出,博大睿智。和有温和、谦和、和缓、和谐、和平诸义。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期冀人群、家族、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承认差别,搁置矛盾,异中求同,以和为贵。董仲舒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于共济。”更看到了只有“合异”(互补)“共济”,才能发展双赢。“和而不同”理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亦即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是极其卓越的思想。他晚年全力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成绩前所未有。后人有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语涉夸张,却看到了孔子带头开启民智,泽流后世。 ——著述经史。直至生命终结,孔子都在商订历史,“删定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子开了山,后世相承传。中国至今有二十六史,历代的典籍富甲全球,实赖孔子开了先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清·李渔)。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及其儒学,并非完美无缺。其彰明较著、不足师法者有三: ——等级偏见。孔子虽然家世没落,“吾少也贱”,但毕竟是宋国贵族后裔,带有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性。他把人分为五个等级: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他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无友不如己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经典《礼记》又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还轻视亲身劳动。学生樊迟请教如何种菜种庄稼,他说自己不如老圃与老农。可樊迟一离开,他就斥骂道:“小人哉,樊须也!”上述视“下愚”为不可改变,小民为“庸愚之众”,刑罚为只对下不对上,农业劳动为可鄙,给后世造成了坏影响。如一些封建统治者认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把自己视为“贵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空谈仁义,就与孔子的说教有关。 ——轻视妇女。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的这番言论,对后世影响恶劣。儒家后学发展了的封建宗法制度,要求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完全剥夺了妇女的平等权利。对此,孔子难辞其咎。 ——以言杀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14年,孔子当了鲁国大司寇(上任才七天),就“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少正卯被杀,只因他与孔子同在鲁国讲学,由于才华横溢,曾多次把孔子门徒吸引到自己门下,致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于是孔子就给他加上“五恶”之罪:“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因学术加罪,以言论杀人,实属草菅人命。宋、明、清的诸多文字狱,若追溯源头,孔子乃始作俑者。 当前,国内兴起了一片“孔子热”。电视开设讲坛,大讲孔子学说;报刊连篇累牍,登出有关孔子思想的文章;银幕推出《孔子》巨片,展示他伟岸千秋的形象;国人还让老夫子出洋,在外国办了孔子学院。无疑,这都有利于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但是,办任何事情,都应该冷热结合。评说任何古人,都应该不掩盖缺失,不虚美粉饰,实事求是才好。然而笔者却发现,在评介孔子时往往为求高大完美而说的一些过头话:有的遣词用语一味夸张渲染;有的竟说今后拯救世界“将靠佛教与儒教”,把孔子描绘为超越时空的救世主。这显然是不妥与谬误的。孔子是人不是神,是“圣”而非“全圣”。渲染此公至圣至美,不足以知人论世;无限拔高肆意造神,更是必须抛弃的陋习。只有科学分析,瑕瑜互见,实实在在评说,才于社会大众有益。 (杨子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