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浅谈古代文学教学中美育渗透方式探析(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栋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美育是一把金钥匙,是古代文学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德育、智育而弱化乃至忽略美育的现象。教育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发展美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将美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工程师与设计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美育渗透方式有许多种,从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与探讨出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传递的有效结合  
    钱谷融先生说:“在文学领域里,既然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那么,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观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了。”在文艺创作中,一切都是以具体的、感情的形式出现的,一切都是以人来对待人、以心来接触心的。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能被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基本的一点,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那么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传递有效结合的可实施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首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古代文学作品大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美的语言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使学生在抓住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了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课堂语言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相互统一,正如《礼记•乐记》上说:“唯乐不可以为伪。”不懂得美,不会欣赏美,不“动情”,这样的朗读是不可能成功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并且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由于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学生得到的知识营养也不同。  
    其次,创设自由的审美环境。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席勒说:“人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很多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课程时,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地位。教师把作品的艺术特色一讲,然后要求学生记住。于是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欣赏诗歌以及某些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很多都难有“达话”,教师的任务应在于帮助学生沟通欣赏的主体和客体,使之“神相似意相通”,让学生真正处于一种审美的自由状态。文学是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它让心灵得到自由活动,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泄和怡养,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超脱现实世界所难免的秽浊而到达高尚纯洁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远有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在前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