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孔子与楚:神往之地 数度碰壁 抵负函见昭王(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周游列国时为了推销他的政治主张,在见到楚昭王之前,便已对楚昭王充满期待。图为清代画家焦秉贞所绘的《孔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场景。孔子游说楚王的情形大致如此。
    公元前489年,孔子62岁,吴伐陈,陈国大乱。经常往来于陈蔡间的孔子,过蔡去楚负函。负函原属蔡,后归楚,负函究竟在楚国何地?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叶公致蔡遗民于负函”,意思是楚国高官叶公将蔡国遗民迁往负函,为他们建造一座新城。关于负函,史籍记载只有这至关紧要一句话。负函作为一个聚落名称,在春秋末期,随聚落消失而湮没不存。负函地望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文学大家井上靖先生因读《论语》迷上孔子,希望写一部有关孔子的书。为此,他沿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五次到河南、山东两省考察。
    井上靖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又是周恩来总理的生前好友,他每次来中国,国内都给予部长级待遇。1987年11月,井上靖来到信阳,此次的目的,就是想解决负函到底在何处的问题。井上靖先生说:“这次是我第四次访问河南,正是创作处于进退维谷的时候,如果这一次还确定不了古负函的位置,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一般的看法,负函位于淮河上游。于是我决定来信阳,向当地人了解情况。”
    井上靖自郑州乘火车抵信阳,第一个印象是“街道两边绿树成荫,城市气氛十分明朗”。到了宾馆,信阳的一位“中年乡土史专家”告诉他:信阳郊外的淮河边才发掘出一座大楚王城遗址,那儿就是你所寻找的负函,它原先是收容蔡国遗民的小镇,后来逐渐扩大,成为城墙高筑的军事要塞和庞大的楚国王城。井上靖闻此言,“简直像听到神的声音”,把提包一扔,马上要求“去遗址”。
    考察后,井上靖十分认可这一看法。他把这块土地作为负函原型,写入两年后(1989年)出版的《孔子》一书。他在书中写道:“楚国把不愿意搬去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死抱着蔡国不放的那些人统统赶到负函,这说明负函之大,能容纳得下。而且不设城界,以便随时可以扩大。新城,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城,它有商业街、市场、住宅区。街道是新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子是新的,房子与房子间的胡同是新的,大街小巷来往的人们也是新的——他们曾是蔡国人,但已把故国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成了负函这座新城的新居民。成了楚国的老百姓。”
    信阳的大楚王城遗址,究竟有些什么让文物工作者和井上靖,都认定它就是负函呢?62岁的孔子在负函见到楚昭王了吗?他的政治抱负有没有在此实现呢?
    【“信阳负函”规模宏大】
    2009年4月3日下午,记者抵达信阳市北25公里处的楚王城。2007年记者曾来过一次,两年过去,此地风貌依然。
    楚王城是国保,正式名字为城阳城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内外城护城河和城市功能分区轮廓清晰可辨。站在内城残剩城墙上眺望,北望,一马平川;南望,群峰叠翠处是险峻的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淮河绕城,呈半环抱之状。可以南襟全楚,有利北进中原。山河地理,大略当年。京广铁路穿城而过,带来一丝时代气息。
    1987年11月,年过八旬的井上靖站在这儿,十分激动,感到找到了心目中的负函城,他说:“这是楚国侵入中原地区最理想的据点和要道,背负淮水、三关之险,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井上靖考察时,陪同他的“中年乡土史专家”便是信阳文史专家欧谭生先生。欧谭生结合考古发掘,再加多方证据,认定“负函”城便是楚王城。
    《春秋左传》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fan)、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杜预注:“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致之者,会其众也。”
    负函究竟在何处?直到清康熙时期,在《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才第一次大概指出负函在今信阳县境内。直至1957年对楚王城的考古发掘,才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指认的可能——信阳县长台关楚王城是负函。
    长台关楚王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称城阳,是楚国的北方门户,面积约68万平方米,曾作为楚顷襄王临时国都。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西面和北面被河流包围,东面距淮河不远,是驻扎重兵之所在。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看到墙基约20米宽,高大墙体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有十余米高,土墙夯筑痕迹明显。城南有大面积西周至春秋时居住遗址,城东发现大量汉代板瓦、筒瓦和汉墓。城内常出土楚国“郢爰”金币和铜兵器。城西南隅高台地为宫殿区,至今仍是居民点。
    在城西南约400米处,便是著名的长台关楚墓群。一号楚墓的主人,据故宫博物院专家顾铁符先生考证,便是与孔子、叶公同时期的左司马。这与《春秋左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为信阳负函说提供了又一依据。
    “负有背负、抱持之意,函有包容、函纳之意,楚人命名新筑要塞为负函,欲包容囊括中原。这座城规模宏大,地势平坦,进可长驱直逼中原、退可固守淮河及义阳三关。它为负函,符合楚三大夫‘乃谋北方’的战略意图。楚国选定它为前进基地,由三大夫建城立邑,实为远见之举。”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左超先生分析。
    平顶山也有地方史专家坚称“叶县才是负函”。叶县学者推敲《春秋左传》原文,得出与“信阳说”不同的意见。
    《春秋左传》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为单引吴将沂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
    叶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董建立先生说:“这里面透露出负函之所在,从它那里出发,奔‘袭梁及霍’只需一昔的时间。那么‘梁及霍’又是哪儿呢?梁在今河南汝州市西,霍也在汝州一带,离梁不远。汝州与信阳相距三百余公里,在当时,一个夜晚无论如何难以抵达。而叶县与汝州相距90公里,这两地一夜奔袭,还是很有可能的。”
    叶县专家的第二个依据是负函名字由来。叶县城东一里许有春秋古城函氏遗址,负是“背依”、“靠近”之意,负函顾名思义是背依函氏老城所建,这是符合古代命名习惯的。春秋古地名中,除负函外还有负黍与负瑕,负黍是依黍而建,现在登封。负瑕是靠着瑕丘而建,现在曲阜。“古代习惯以北为上,背依函氏而建的负函应在函氏南不远,也就是现在河南叶县城关基址之上。”董建立先生讲道。
    叶县专家认为,负函在今河南叶县境的叶县城关。这里西南距叶公驻守地叶邑故城15公里,西北距梁90公里。这座城,即“叶县版负函城”,到了汉代变成了昆阳城,著名的“昆阳大战”,即刘秀打新莽政权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就发生在此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