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学的当代使命 发展全球价值伦理 (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论文提要:
    本文从根源上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的起源,再进而说明何谓普世的价值。本文并区划理想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实际经验中的普适价值,再厘清四个价值的层次与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最后整合为五个层次的价值伦理,更系统的说明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价值整合问题。 本文举出孔子的仁爱伦理的忠恕之道以为人类普世伦理的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淑世的普遍价值,勉以高度的自觉,谨严的行为,示范于世界,把人类共处之道推向一个新世纪、新世界。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即其根源价值与基础价值,具有开放性,创化性与体系性,因为它是以人的存在与真实为基础经过体验与思考而发展出来的。 它展现了人的本体精神与力量,也可以说是人的本体价值。本文将说明此一人本的儒家哲学或儒学的核心价值具体为何,如何具有根源性,发展性,统合性,与创造力。本文将进一步说明此一儒学价值体系应如何发展为全球的领导力,在多极矛盾冲突中为全球化的世界促进和平秩序,在经济萧条与金融萎缩的危机中提供信念希望与实质的关切,重建经济伦理,更为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提供出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就是儒学的当代使命。  
    四个理想的价值层次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不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出下列五个问题加以思考:
    什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完美的个人?如何实现?
    什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完美的家庭?如何创造?
    什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完美的社会?如何发展?
    什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完美的国家?如何建立?
    什么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完美的世界?如何促进?
    为了回答此等问题,就我们反思的理解,我们可以列举出这五项可以想象的完美必须包含的理想价值,有了这些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起码的完美,没有这些价值就不能称之为完美。所谓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可以想象的完美个人的理想价值有:自由、健康、诚信、智慧、仁爱、勇敢、道义、正直、公平、文明、幸福。各人的德性有些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有些却是以社会中他人为对象的。
    可以想象的完美家庭的理想价值有:夫妇和乐相爱、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姊妹和睦互助、信赖、友善、安逸、与相互帮助。
    可以想象的完美社群的理想价值: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正义、和谐、理性、快乐、仁爱、富庶、秩序。 这些德性是这个社群透过个人的交往组合发展出来的,显示这个社群的基本属性与形象、
    可以想象的完美国家的理想价值:强盛、富裕、安定、安全、有为、民主、自由、高效、正义、道德、科技、法治。这些国家的属性所表现的德性是体现在国家的制度与政策上,是从历史与现代的国家的属性的比较评估出来的。
    可以想象的完美世界的理想价值:最大的和谐、最大的和平、最大的宽容、最大的富庶、最大的发展机会。如果我们不是纯粹的谈乌托邦,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对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望建筑在近世人类生活世界的扩大与开拓的理解上。
    前三者的相互依存以及互为条件。完美世界却必须構筑在以上三者的持续平衡与和谐的基础之上。
    理想价值是否为普世价值 (universal values)?此处所谓普世性应该仍是一种理想,或可称为理想的理想,为人类的美善的意志与良知的情性的表达,却不必看成绝对自存的外物,也不必看成实际具体的制度设施,因之它们仍然是概念与观念的投射而为人的理想的理想,并不脱离人的特殊性而存在。 理想价值可以事实的普及化,形成“经验上的普世价值“,流行于一时,可称为普适价值 (universally adaptable values)。但在本质上却仍具有理想性,必须与现实的条件结合来看。现实中并无理想的价值的完全具体实现,要分析那些条件是促进理想价值的条件,那些是阻碍者,那些是过度的,那些形成困难。当我们谈及普世价值时,我们说的“普世价值”有三层意义:经验事实的归纳,普适应用的要求,与对未来的规范。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突出的价值。普世价值作为一个理想价值,其实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多功能的。我们还需把理想价值的实现与理想价值的规范分别开来,理想价值即使未能实现,也有规范的意义。理想价值规范我们的现实,可以引导我们乃至主导我们的行为。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可称之为 ”规范上的普世价值“ (universally regulative values)。总言之,普世价值并非柏拉图式的抽象存在,也非空洞的名词,而是横跨人心的一个价值指向,具有相互重叠的共识性或不同意向的高度相似性,有如维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 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人心目中的“普世价值”往往就已假设了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形上学的框架或呈现了一个根本不做任何假设的模糊思考。(注)
    因之,我们可以有多种实现所谓普世价值的管道,但都在显示了所谓普世价值的网络性与境遇性。只有在适当的网络与境遇之中普世价值才真正的出现与体现。
    我们还要强调一点:价值的根源性在个别的人的具体体现, 而此体现的是具体的情感与需要,尤其有其历史性与文化性。普世价值是由实际众多的个人与族群与社团逐渐实现与发展出来的,有其一定的内在的历史性与文化性。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所谓普世价值是具体的情志集合为一体发展出来的,到了一定的层次就成为自觉的理性的普遍要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理想性以及规范性。但仍不应脱离情志的现实及其发展的条件。
    基于任何普世价值都有特殊性的一面,而不能脱离特殊性来谈, 我们必须说郑重特殊性方是发展普世价值的重要手段。而自觉为普世价值的文化与政治主导者必须反身自省,是否应该郑重他人的历史与文化行为。 尊重他人的特殊性,并非不可以以己之所具有与所成就向世人示范,引发他者的学习兴趣与尊敬,而非以之为获取自身利益的手段与实现个人或国家权力的方法,甚或强加于人,勒索于人。这里牵涉到一个普世价值如何落实与应用的裁断的问题:如上所说,普世价值是一个理想的价值,是人们应该去追求的,但不是所有的普世价值都可以在同一个情况下同时实现,因为这有一个起点的问题,有一个先后秩序的问题,有一个整体需要的缓急问题,有一个实践资源的发展问题,也有一个不同价值的冲突问题等等。
    就以西方干涉中国主权的问题为例来说明: 欧美一些自认开明的人士支持藏独疆独反华活动,他们的意图是要分裂中国,破坏中国。 就实分析之,这样做不但对全体中国不利,对作为中国人一部份的藏族与维吾族也是非常不好。等于利用他们来达到这一批支持者的特殊目的,其不外要把藏族与维吾族变为西方的傀儡。 因为这些人士不理解该两地的真实状况,他们不理解中国少数民族与汉人或华族的历史与文化关联,以及两者和合发展的历史,他们只想利用当地的问题来反对中国的发展。如果他们真想用强力与诡计挑起民族间的对立与仇恨,他们只会导向中华民族为生存为正义的战争,当然最后对世界也是不利的。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不看重人权与自由,其实中国的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更重视具体的人权与自由问题。任何地区的人权与自由,都必须放在历史的具体情况实际的体现出来,或者更进一步的实现。总言之,我们不能漠视历史以及结合历史发展的理想价值。
    鉴于普世价值的重要,我们就普世价值的从内在到外在,再到内在的发展过程做出如下的示意:
    价值的内在性——》真实的表达性——》行为的示范性——》理念的普遍性——》他者感应的特殊性——》他者存在的内在性——》人我意向的共通性——》群体意识的协调性——》社会行为的和谐型——》国家治理的安定性——》全球经验的回归性。 具体的说明在此省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