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王性情论之分歧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船山与程朱在性情论上的分歧。对于人在事实经验层面的不善,程朱是从气禀上解释的,而船山仍然是从情对于性的偏离来立论的。情不偏于性,以性为中心,性行于情之中,则无不善;离开性而自为情,则可以为不善。王船山认为,朱子所谓"情之中节"为善,"不中节"便有不善的提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中"、"节"是"性"的功能,非"情"自身有此种功能。"今以怵惕恻隐为情,则又误以性为情,知发皆中节之和而不知未发之中也。(自注:言中节则有节而中之,非一物事矣。性者节也,中之者情也,情中性也。)曰由性善故情善,此一本万殊之理也,顺也。若曰以情之善知性之善,则情固有或不善者,亦将以知性之不善与?此孟子所以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见端于心者言性,而不于喜、怒、哀、乐之中节者徵性也。有中节者,则有不中节者。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固全乎善而无有不善矣。""盖以性知天者,性即理也,天一理也,本无不可合而知也。若以情知性,则性纯乎天也,情纯乎人也,时位异而撰不合矣,又恶可合而知之哉?故以怵惕恻隐之心为情者,自《集注》未审之说。观《朱子语录》所以答或问者,则固知其不然矣。"(《读四书大全说》卷八)今查《朱子语类》,朱子仍主张"四端"为情,与《集注》一致。 船山认为,朱子犯了"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错误,而性、情分属天、人,这种混淆很可能导致"情"的僭越,"情"对"性"的侵蚀。他认为,如尽其情,则喜怒哀乐爱恶欲炽然充塞,其害甚巨。与王船山对"情"之防范相反,朱子之"性情论",给"情"以相当之地位。因为朱子认识到,"情既灭了,性便是个死底性,于我更何用?"(《北溪字义》卷上)朱子借助于"四端"等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实践的动力。 王夫之非常清楚情、才的能动作用,也清楚朱子在对"情"的控御上有独到的工夫论。王夫之与朱子一样,也十分重视"志"和"立志"。但他坚持认为,"情"是无质、无恒、无节的,由情无法知性知天,所以根本上应强调"尽性"。他说:"告子之流既不足以见吾心固有之性,而但见夫情之乘权以役用夫才,亿为此身之主,遂以性之名加之于情。释《孟子》者又不察于性之与情有质无质、有恒无恒、有节无节之异,乃以言性善者言情善。夫情苟善,而人之有不善者又何从而生?乃以归之于物欲,则亦老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绪谈。抑以归之于气,则诬一阴一阳之道以为不善之具,是将贱二殊,厌五实,其不流于释氏海沤、阳焰之说者几何哉?""愚于此尽破先儒之说,不贱气以孤性,而使性托于虚;不宠情以配性,而使性失其节。窃自意可不倍于圣贤,虽或加以好异之罪,不敢辞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主张德性与德气的互动,由于气的参与,道德理性不至于流于虚空,但他不同意情与性的配制,深恐情的波澜导致道德理性的旁落。 船山认为,人之不善,不能归之于物欲,不能归之于阴阳二气五行,不善仍是人的"情"之罪。当然,船山对"情"也有两分法:"不善虽情之罪,而为善则非情不为功。盖道心惟微,须藉此以流行充畅也。(自注:如行仁时,必以喜心助之。)情虽不生于性,而亦两间自有之几,发于不容已者。唯其然,则亦但将可以为善奖之,而不须以可为不善责之。故曰乃所谓善也,言其可以谓情善者此也。(自注:《集注》释此句未明,盖谓情也。)""功罪一归之情,则见性后亦须在情上用功。《大学》诚意章言好恶,正是此理。既存养以尽性,亦必省察以治情,使之为功而免于罪。《集注》云性虽本善,而不可无省察矫揉之功,此一语恰合。省察者,省察其情也,岂省察性而省察才也哉!""若不会此,则情既可以为不善,何不去情以塞其不善之原,而异端之说由此生矣。乃不知人苟无情,则不能为恶,亦且不能为善。便只管堆塌去,如何尽得才,更如何尽得性!"(《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船山并非排情,他批评释老"去情"的主张,充分肯定"情"在为善、尽才、尽性中的功劳。"道心"、道德理性,要靠"情"流行充畅,"情"是道德理性的动力。他同意宋儒倡导的修养工夫,即以省察治清,防止"情"的泛滥,避免流于不善。在这两方面,船山与朱子其实都是一致的。船山之所以批评朱子,乃是认为孟子"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船山有时断为"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是专就"尽性"而言的,朱注"四端即情"的主张,混淆了性与情的界限,走的是一条"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否定了"性"是彻始彻终地伴随、调节、指导"情"的。因为"性"有自质、恒体、节度,"性"自然行于"情"中,不是"性"生出"情","性"感物而化为"情"。然而"情"则无质无恒无节,蕃变流转,逐妄而益狂。这样,把"恻隐"等"四端"释为"情",就十分危险。船山说,孟子性善情善论,是专就尽性而言,他自己所谓"不善者情之罪",只是专就不善者而言的。孟子"道其常",而他本人则"尽其变"。他认为"情之本体",如杞柳、湍水,居于为功为罪之间,无固善固恶,靠人的修养而引导、决定。根本上,他是以"尽性"为本,主张"奉性穷理""奉性尽心"的路线,"尽性"的工夫就是"存养""省察"。船山并不把情绪、情感划分为道德情感与非道德情感,情就是情,性就是性。 程颢(1032-1085)、程颐都以恻隐、四端为"情"。朱子认为,"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问:"看得来如喜怒爱恶欲,却似近仁义。"曰:"固有相似处。"(《朱子语类》卷五十三)由此看来,程朱都认为,四端与七情均是情,但是两种有区分的情。一为理之发,一为气之发。朝鲜李朝的性理学者有所谓"四七之辨",李退溪(1502-1571)以四端为纯善,而七情则善恶未定,把情分为本然之情与气质之情。李栗谷(1536-1584)则认为,四端之情与七情之情并无不同,均是气发,气发则理乘之。[4] 看来船山与他们都有不同,他否定四端为"情",把道德理性的未发、已发都执定为"性",由性情之分别来区分四端与七情。他认为,性行于情之中,恻隐、羞恶之心(性)常常入于喜怒哀乐(情)之中,并以后者为用。不离性之情为善,离性之情则为不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