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说过:"在园周上,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第尔斯:《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赫拉克利特》D103)古代中国哲学家虽不习惯作如此几何学的定理,但同一个真理也还是被发现了;上述的反复和往来,便常常也被表述为"始终"或"终始",因为他们心目中的运动,本是园周式的。例如《吕氏春秋·大乐》说:"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反",《左传》上说:"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襄公二十五年》)"奉吾币帛,慎吾威仪,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敬始而慎终,终无不复。"(《昭公五年》)无始不反,慎终必复,这一点,在《易经》中尤为常见,如: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易·系辞上》)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系辞下》)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同上)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易·说卦》)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易·乾·彖》) 易道与天地之道相等相应,天地之道被它涵盖净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成为《易经》之本质的,便是探始求终("原始要终")。如果以八卦代表园周上首尾相接的八方,设想天帝由东方的震卦开始出巡,按天体运行的轨道,而南而西而北,最终将在艮卦所代表的东北方内与始发点震卦区相接;那儿既是终点也是始点,一轮运行于此完成。太阳("大明")的运动便是如此;万物的生长变化亦复如此,成其终也成其始,运转不息,生生无已。因此,原始反终,可以知道死生之说;运用到行为上,鉴于始终之循环相应而戒惧谨慎,则可以无害。这就是终始之道。 将终始之道运用于历史者,以邹衍为甚。据《史记》载,邹衍深观阴阳消息,作《终始》之篇,"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孟荀列传》)这个符应若兹的终始五德,照别的书上引称,约为: 邹子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李善《文选》,左思《魏都赋》注引《七略》)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李善《文选》,沈休文《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邹子》) 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水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 看来五德就是五行之道的显现或被得到,五者按相胜的次序转移,每一德推出一个朝代,各有其所相宜的政治,所相应的符瑞,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再被胜德取代。如此终而复始,历史于是成焉(汉刘向父子改用五行相生法转移五德,从包牺氏受木德始,传火传土,所谓"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见《汉书·郊祀志·赞》,为后世沿用。在哲理上,与邹衍无别)。 荀子更进一步,认为终始之道不仅分别存在于天地和人事之中,还表现在天人之际,天与人互为终始: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荀子·王制》) 天地生君子,天地是始,君子是终;其步骤为:天地生万物,礼义治万物,万物之灵的人以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而育成君子,君子行礼义。无礼义将上无君师,下无父子,万物失序,所以君子行礼义遂成为君子理天地,这样一来,则君子是始,天地是终。因此,终始之道,亦如其适用于一切方面那样("以类行杂,以一行万"),适用于天人关系方面,始则(即)终,终则(即)始,若环之无端。 儒家这些着重于人事方面的天地万物的终始之道,到了道家手里,更上升一层,成为他们齐万物、一死生的根据之一。譬如按庄子的说法,万物是有其终始的,而道则没有: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庄子·秋水》) 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庄子·则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