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庞朴:儒道周行(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门 佚名 参加讨论
看来,道家人物确已机智地用反复范畴表达了发展的正反合规律。稍嫌不足的是,这个复,在他们的体系里,未能指出其有别于原始出发点的内容,更没有重新开张的意思;相反,他们满足于以简单回归出发点为目的为理想为指归,表现出某种消极退守遗世独立的气息,未免令人惋惜。 
    幸好,反复范畴并非道家所专有,它本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根本思想,也同样弥漫于儒家经典之中。 
    很多人都知道儒家尚礼义,讲忠恕,也知道儒家鉴于尊卑、阴阳之类对立之存在而主张用中(中庸),主张无过无不及。其实忠恕云云,背后原隐藏有"反复"给既得利益者高悬着的威胁;中庸之道,正不妨看作是"反复"所敲响起的警钟。不少人还知道儒家《易经》中有所谓贞下起元,有所谓否极泰来,有所谓剥极则复。其实这些思想本身,正就是三个环节式的"反复"。 
    我们只要稍加说明,一切便很清清楚楚: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泰·九三》)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泰·九三·象》)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易·复·爻》)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易·复·彖》)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乾·九三》)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易·乾·象》) 
    没有一马平川永不倾斜的道路,也没有一往无前而不复归的道理;从泰卦()的卦象就能悟出这一真理。它下面三根阳爻代表天,上面三根阴爻有如地,由下往上,一步两步三步,走到天之涯了,再往前迈一步,便不是上天而是入地、不是向前而是向反了。泰卦的九三爻,正是这个临界点,这个天地之际。 
    因此反复是一种道,这个反复之道,表现(见)了"天地之心"。他们认为,在天行方面,它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人事沧桑也按反复之道运行,因此君子不能安不虑危,得意忘形,而应"终日乾乾",朝夕警惕着;"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易·乾·文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那时候,虽难免或有危险袭来(厉),也绝无危害发生了(无咎)。 
    所谓中庸之道,认真地说,正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是反复的规律使得在位者害怕失其位,进取者畏惧转为退,才有了温而厉、威而不猛、不卑不亢、一弛一张之类的行为方法,和执中不执一、因时而权变之类的思维准则。用荀子的话来说,这叫做"持满之道"(《荀子·宥坐》),说穿了无非是守住那个极,不要滑向反面;从颜回的操守来看,这也是安贫之道,说穿了则是按部就班,徐图发展。他们所醉心追求的,是某种"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乾·文言》)的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这种愿望,也许不宜一律谥为消极保守,在某些历史条件下,也会有其积极进取的作用。 
    当然,儒家的反复观也未曾指出运动的前进性或上升性;而且,这一问题在他们的体系中,变得比较隐蔽。因为他们讨论的重点不象道家那样,不是放在由反而复上,而是放在居正勿反上。复不复,怎样复,复后怎样,对于儒家,都属次一级的余事,并非当务之急。这根本地是由于,同道家之扑面而来的无非"反"者不同,儒家所极目望去的世界,都是"正"。所以,道家满心响往的是复,从现实的反返回理想的复;儒家则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保住正,防止现实的正演变为可怕的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都建筑在对反复规律的完全相同的了解上,但又各自偏向一边,倒是十分有趣的。后世之所以会有儒道互补,后人之所以多在得势时禹行舜趋、失意后抱朴归真,事功方面恭奉儒术、艺文领域浪迹道山等等,于此也可寻得某些端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