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垮台后,范源廉任教育部长,宣布仍然执行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扭转了封建教育的复辟。此时,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迅猛地开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文化领域继续了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1915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发动的舆论阵地,“五四”运动则意味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后来走上不同道路,在当时的思想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方面有着共同立场。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昵称“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说:“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在教育领域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一)彻底批判封建礼教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最为彻底,其主要表现就是将矛头直指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五四前后,对孔子的口诛笔伐声势浩大,昔日圣人的神圣光环荡然无存,这是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封建礼教是封建专制的思想支柱,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他在《吃人与礼教》一文中说:“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端,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都是“一面讲礼教,一面尊孔子,一面吃人肉”的。 李大钊从经济上分析了孔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他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本人,而是要推倒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装扮后抬起来的这尊偶像。认为孔学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已不适应“今世之社会国家”的需要。他指出,孔学支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是因为孔学适应了中国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而到近代,当小农经济动摇以后,孔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也指出儒家的三纲是“奴隶道德”,代表的是君主贵族的利益,不能适应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生活。他主张实施包含科学、崇尚自然、注重启发、发展个性的新教育,来取代尊孔读经、脱离实际、抑制思想、残害身体的封建旧教育。 (二)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使文学更接近人民生活,特别是儿童文学,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相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胡适、鲁迅等人都是白话文的积极开拓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也开始用一些白话文。1920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国语就是普通话的前身,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推广国语需要有标准的注音方式,注音字母的推行起着关键作用。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蔡元培等创办的孔德学校曾自编过国语教材。江苏省规定各校都要用国语教学。但总的看,国语的推行尚达不到全国范围。 (三)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利的提高。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到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各高校纷纷效仿,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标志着男女生在受教育的制度上的区分已基本消除。最终改变了自古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历史。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