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陈少明:《齐物论》注疏传统中的解释学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门 佚名 参加讨论
四、开放文本
    解释学有一著名的关于局部与整体的循环理解问题。如果扩大文本就是增大整体的内容的话,则整体同文本一样,都是相对的概念。对一个句子而言,一个段落或一则寓言就是整体;而对一个段落或一则寓言而言,一篇文章就是整体。由此类推,一部个人文集、学派合集,等等,都是不同程度的整体。而文本也就可从一个段落或一则寓言,扩大到众多作者的众多作品上。就知识参考而言,文本的边界是开放的。但就思想诠释而言,文本的利用则有学派的分野。所以,具有道统观念的解释者,对文本的利用得以确保思想的纯洁为前提。皮锡瑞说:"凡学皆贵求新,唯经学必专守旧。经作于大圣,传自古贤。先儒口授其文,后学心知其意,制度有一定而不可私造,义理衷一是而非能臆说。世世递嬗,代代相承,谨守训辞,毋得改易。"23就是对维护道统而言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对其它思想传统的利用,就得稍稍进行,如宋儒注经时对佛老的暗中援引。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因此不断被非议。
    《齐物论》是另一意义的思想经典。它以同任何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说教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在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的神奇飘忽的意象,诡异无常的言路,敞开理解的多样性。而其对理性以至生活意义的见解,对其它思想系统的根基形成严重的挑战,又迫使或吸引其它思想人物来应答。这样,解释的歧异就不只是局限于对《齐物论》或者《庄子》文本的理解问题,它成了不同思想传统对话的途径,是思想的竞技场。外杂篇不说,《庄子》成书后,《齐物论》思想的第一次重要发挥,当推郭象的《庄子注》(假定其包含有向秀注的内容)。郭象是玄学注庄的代表,其说虽杂有讲君臣之分这类较有儒家色彩的观念,但其自然主义的取向与《庄子》的面貌总体上算是吻合。魏晋人谈圣论经时,往往赋予其特别的含义,并不意味着它非常儒家化。道教崇《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其神仙之术,也是对老庄文本中隐喻或寓言的一种解读,不必然是另一种立场。但明确站在儒、佛的立场上作诠释,就较耐人寻味。
    佛学与庄学较有亲和力,其对世俗观念的否定,对知识的怀疑,对言意关系不确定性的观点,以及大量采用隐喻的言述方式,等等,显示两者间有许多类似之处。故佛学在中国传播前期,由老庄引伸而来的玄学,也助了一臂之力。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僧肇的作品。"物我同根,是非齐观","有无齐观"这类《齐物论》式的语言,均进入《肇论》:"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则道存乎其间矣。"(《涅般无名论》)也许,僧肇还未能完全走出以玄解佛的阶段。一旦中国佛学发展成熟,理解的方向就会倒过来。例如,把《齐物论》的"莫若以明"、"因是"解为:"明者,空中自现,本体明妙,释氏言慧觉是也。因者,空中自然,真性如如,禅宗言净因是也。明非寂照,因非缘假。明是因处明,因是明处因。明如镜像,因是法身。明从虚生,故得其环中。"24 庄玄禅差别不是很大,有时难解难分。但唯识宗就不一样,它用的是一套名相分析的说法。然章太炎也可引伸其观点作《齐物论释》:
    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说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优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合《齐物》之义。次即《般若》所云,字平等性,语平等性也。其文既破名家之执,而即泯绝人法,兼见空相,如是乃荡然无阂。若其情存彼此,知有是非,虽复泛爱兼利,人我毕足,封畛已分,乃奚齐之有哉。……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自非涤除名相,其孰能与于此。25
    章氏对该文非常自负,以为千金不易。不过,这与其说是对《齐物论》的过度诠释,不如当作一篇比较哲学的论文更为合适,故一般论者也极少计较它是否符合庄意,而更关心其所绎义理是否圆融。有趣的是以儒释庄的问题。不说外杂篇"诋訾孔子"的问题,《齐物论》之齐是非,也直接针对儒墨而来。但宋明时期,竟有不少儒者,在注《齐物论》时,以庄学为儒学之援军。其中,有以庄之道为《易》之道者:
    有始也者,有形而可见,见物不见道也。有未始有始也者,见道未忘道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沦,此道之极致。有有也者,非妙有也。有无也者,非真无也。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26 
    有以《中庸》解说的:
    《中庸》谓不诚无物,然非物无以见诚,故曰非我无所取。此言几于道矣。不知谁实使之,若有真宰存于中而无端之可寻。信者率性而行,情者性之已发,性则无形之可见也。27
    无极而太极。有太极则有阴阳,是谓有封。阴阳分,而刚柔有体,善恶生焉。喜怒哀乐未发,则未始有物,谓之中,则未无物。喜怒哀乐,封也。中节不中节,是非之彰也。中既发,则性动而情矣。爱者情之根本,有动静则有成亏矣。28
    有说成"天理":
    不知之知,便是不言之辩,便是不道之道。若有人能知此,则可以见天理之所会矣。天府者,天理之所会也。29
    还有寻到"本心"的:
    夫人之止念非难,不续为难。能自初成心即师而求之,于未成心之前则念不续,而性可复矣。是故对物则心生,忘物则性现。心者性之用,万法之本原,一身之主宰,盖不可蔑无。若曰成心,则流乎意矣。心之为物,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然方寸之所欲为,未有不因物而生者。心,离也,离主火,火不能自形,必有所丽而后见。心同太虚,则无所丽矣。30
    成心者,见见成成,不假补凑,乃天命之本然,吾人之真宰也。是心也,人人有之,奚必知古今代谢取于造物之独隆者有之,虽愚者亦与有焉。但愚者多为事物交接之故而失心,故成乎心。未成乎心,言失其本心,则必不能以明觉为自然,知道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妄意以司是非,譬之今日适越而昔至也。31
    一篇《齐物论》,被宋明儒者读出这么多的儒学意涵,这表明,在它的解释史上,作参释用的文本,范围是开放的。但不同文本同被解释的原作,其意义联系存在远近的不同。断言章太炎、王夫之同郭象,对了解《齐物论》有同样的作用,显然是说不过去的。然而,各自的释本,在义理的探究上,无疑又有相互不能取代的思想价值。而且,毫无疑问,它们共同构成了《齐物论》开启的思想传统的组成部分。所以,从解释史的角度看,什么是经典的意义问题,或许可以转变为:什么是解释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