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世文献中的聪明聖智 无论是在传世文献中,还是在简帛《五行》中,"聖智"总是与"聪明"联系起来用的。 传世文献中有"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聖智,不以穷人"。这句话出自批评思孟五行的《荀子·非十二子》。《荀子·宥坐》:"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聖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由此可知,"聪明聖智"的连用,至迟源于孔子。帛书易传《缪和》也记载了孔子类似的话,只是"聪明聖智"变成"聪明睿智", "聖"与"睿"相通。《荀子·劝学》又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备焉。"以上材料都鼹可以反证"聖智"所具有的神秘体验的内涵。 当然,与竹帛《五行》的"聖智观"最接近的是《中庸》与《孟子》。《中庸》三十二章:"苟不固聪明聖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全句是《中庸》的核心,强调至诚者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是只有聖人才能做到的。"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意即聖人以极其诚恳的态度,面对天下,高深静穆,胸襟广大。如此聪明聖哲,能通达天德,即启导出天赋我人的道德。前一章,即《中庸》三十一章:"唯天下至聖,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恰如庞朴先生所说,这里正是指的聖、仁、义、礼、智。[4] 不过,"文理密察"的"智",尚不能称为"聖智"之"智"。相对于知识理性(知识之知)或世俗伦理理性(道德之知)而言,"聖智"是对于天道之体验的智慧。《五行》中的"智"有文理密察的"智",也有超文理密察的"智"。 让我们再来读《孟子》:"人之有德慧术知者"。(《孟子·尽心上》)德、慧、术、知,是有分别的。正如孟子对于人,有"天民"、"大人"、"事君"、"安社稷"的分别一样,只有"聖人"或"天民"才有体悟、接近天道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下,子贡才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孟子·公孙丑上》)"聖"是仁智的统合和对仁智的超越。 对于"聖智"最典型的表达,应当是《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聖人"能感化、和合、改变、造就、生成长养出新的事物、新的氛围、环境与局面,具有莫大的力量------人文教化的力量,人心归服的力量,感召力、凝聚力等等。"聖人"就有这种智慧,它可以达到神秘莫测的境界,固而谓之"神"!这正是孟子所说的"智,譬则巧也;聖,譬则力也。"(《孟子·万章下》)"聖智"之不可测度与神奇,谓之"巧";"聖德"之化成天下的力量,谓之"力"。譬犹射箭,达到百步之外,是你的力量,射中靶子,却是你的神奇。 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这里的仁、义、礼、智,是就社会道德而言的,"智"在这里主要是分辨、通晓以事亲、从兄为起点的仁、义及其社会推广。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仁、义、礼、智"之后的"乐"。从智、礼之中体验到的这种快感、快乐,无法休止。这不仅是感性的快乐,也不仅是理性的快乐,恰似"孔颜乐处",是超越了社会价值,"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快乐。"乐"在这里也具有"和"、"生"之意,正是处于五行结构之中心位置者所具有的特性------包容、为主、和合、生生。因此我们不妨把这里的"仁、义、智、礼、乐"的"乐"(le,不是Yue)看作是"聖"的指代。 孟子说:口、眼、耳、鼻和手足四肢对于美味、美色、悦耳之音乐、芬芳之气味和安逸舒服的爱好,是天性,但是否得到,却属于命运,因此君子不以此为天性的必然,不去强求------"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相反:"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庞朴于马王堆帛书《五行》发表之后,肯定"聖人"之"人"字为衍字,强化了不被人重视的朱子《四书集注》的"或曰:人衍字"的注文,肯定这里所说的就是"聖之于天道也",肯定"五行"为"仁、义、礼、智、聖"。[5] 按孟子的原意,这里强调的是,"仁、义、礼、智、聖"能否实现,属于命运,但也是天性的必然,君子不认为是属于命运的,因而可以突破、超越于命运的限制,力求顺从天性,求其实现。这就包含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了。 清人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倒是有天才的体悟,其《法象论》曰: 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智通仁发而秉中和谓之聖;聖合天,是谓无妄。无妄之于百物生生,至贵者仁。是故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疏上下之分尽,义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量,归于无妄则聖人之事。 这段解释易象的文字,又被他加以发挥,收入《原善上》,足见作者的重视和喜好。其中,戴震强调生生者为仁,生生而有条理为礼与义,"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原善上》)戴震在这里的确是对"仁、义、礼、智、聖"五行的阐发。把"聖"界定为"仁智中和","智通仁发而秉中和",是相当精粹的。其《原善中》对于"聖智"的体会极深: 天之道施,地之道受;施,故遍物也;受,故不有也。魄之谓灵,魂之谓神;灵也者明聪,神也者睿聖;明聪睿聖,天德矣。心之精爽以和,知明聪睿聖,则神明一于中正,事至而心应之者,胥事至而以道义应,天德之知也。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徵也,惟聖人然后尽其盛。 戴震在这里是以宋明理学家的话语来解读"天德"和"天德之知"的。其实,"天德之知"正是"聖智"。宋明学术对于"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讨论是可以参证的。 综上所述,从《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我们找到了有关"聪明聖智"与上达"天德"及"天德之知"的材料,这对我们理解思孟五行之本旨极有帮助。要言之,"聖"、"聖智"与聪明有关。"聖智"是一种"神明", 是聖哲对天道、天德的体悟。"聖"有化成天下的力量,"聖智"则有鬼斧神工、神妙莫测的功能。"聖智"与一般伦理分辨之"智"("仁、义、礼、智、信"的"智")不一样,更不能等同于感知、认知或知识之"知"。当然,"聖智"是一种感通,是一种体知,必然与身体、容貌、闻见、聪明有关,但不能等同于感性或理性之知。对于"智",我们需要梳理层次;对于"聖智",我们不能把它下降到知识论的方面或者伦理学的方面来理解。 刘信芳先生把"聖知"解释为知识。他说:"闻见是人的感觉,聪明是人的能力,聖知是人的知识。"[6] 刘著以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来解读《五行》和"聖智",似有未妥。实际上,"聖智"是对本体的体悟,是对超越天道的冥契。这不是知识论涵盖得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