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中国的每座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成上千万稚气未脱的学生们涌入考场。接下来的三天考试,将决定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无论对于孩子本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家长,这都是一场输不起的考试。 很多人喜欢用今天的高考来类比当年的科举考试。因为同样是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状态。 但实际上,高考和科举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桩事。高考只是为了获取高等教育的入场券,而科举却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制度,考试是获得权力的通行证。 当时,只要通过了一定层次的考试,就能获得整个社会的承认,进而被委任官职。特别是对那些本来家境不好的人来说,这就意味着自己和整个家族从此摆脱贫困,飞黄腾达。 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反而最终难逃被废弃的命运,消逝了一百多年的科举制究竟是怎么来的,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变化呢? 三千多年前,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集权国家。然而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何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帝王们最为操心和头疼的事情。除世袭之外,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举荐。 无论是世袭和举荐,它的公正性总是不能令人信服。以至于官场结党营私、贪腐舞弊之风盛行。 直到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场革命性变革终于出现了。然而推动这场变革的人却是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并不是很好的一位皇帝——隋炀帝杨广。 实际现在对科举起源的年代还是有一些争论,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比较认可科举它的这个起止年份应该以进士科的创办作为起始的年份,也就是我讲的隋炀帝大月元年,那隋炀帝是一个比较喜欢改革,或者说喜欢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这么一个皇帝。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就是规定时间里举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试,而制科是皇帝临时设考的科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把读书、科考和做官统一起来,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开、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所以在一开始不但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为读书人奋发学习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驱动力。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换车道的权力,我在慢车道,我有机会我就可以开到合理合法转到左侧那快车道对吧,你就通过读书考试你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这样就使这个社会比较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