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生态环境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所谓"天人合一"只是天方夜谭或皇帝的新衣。在古代,长期人力资源不足和随后几度的人口爆炸以及其它天灾人祸,确乎带来了社会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危机,这是不刊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对生态平衡的重视与功绩。例如从《月令》中可知,古代政府下令保护动植物、山川、陂池,重视人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也许就是对治人对自然的破坏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共生关系论,天地人整体和谐的智慧,绝非仅仅是《周易》《孟子》《庄子》和宋儒等精英典籍文化的诉求,它同样有很深厚的民间性,从很多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内容。 其实关于"天人合一"的涵义,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人与超自然的神灵的合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天",有多重涵义,有宗教神性意义的、权威主宰的、福佑人间的"天",有作为人与万物的创生源头的"天",有道德化的义理之 "天",有自然之"天",有代表偶然性的命运之"天"等。因此诸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均必须依上下文来具体讨论。当然"天人合一"之主要倾向是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 据阿德勒、韦政通等教授们研究,西方被讨论得最多的五个观念是:上帝、知识、人、国家与爱,中国先秦讨论得最多的五个观念是:道、人、天命、仁爱、心性。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代表神本位与信仰,知识与国家的观念确乎比中国重视,且成系统,为近世科学与民主的根源。中国的这五个观念,代表周孔以来的人文觉醒,挣脱原始宗教控制而又与天神保持内在关联,及中国人文重实践内省的特点。[16]儒家五经是传统政教之本,它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存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关于天的信仰。人的道德性源出于天,儒家的价值理想,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这种人文精神又兼有一种近似宗教的精神,对超自然天命充满无限的向往,即天人合一、性道合一的信仰。儒者终身不忘"做人",且有终极承担,救世献身的热忱,俱源于此。这都需要生命体验与悟性正智的作用。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体验不到人与自然、超自然合一的愉悦,不能超越上达最高的精神境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是根本没有的假命题。 六、关于儒学与现代经济、社会 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增长或陷于困境的原因非常复杂。儒学与东亚经济的腾飞或东亚金融的危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80年代至90年代,Hicks和Redding的研究表明,中华文化遗产与华人社会的经济成功、儒家价值与海外华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传统信念在现代社会变迁的机制与方向,据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李亦园等先生们研究,在小传统中,例如命、运、缘、报、忍、关系、忠、信、孝道等,发生了由外控制到内控制、神秘性到功利性、僵固到变通等翻转。在华人社区的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小传统的信念仍会长期起作用。 党先生文章说,"儒家传统在近千年里变成了书斋里的供品",这完全没有根据。我不用举证儒学在宋元明清社会的活力,即使是儒门淡泊的今天,也并非如此。去春我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席该院与阿登纳基金会合办的"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价值与伦理问题"国际会议,听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介绍他主持的一项社会调查。在1999-2000年间,他们在新加坡与上海调查了数千份问卷,在所列56个价值中,新加坡方面列入前十位的价值是:孝敬父母、信用、诚恳、学识与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廉洁、勤劳、仁爱、修养、明确方向。孝悌、家庭的稳定与凝聚力、重视教育和伦理,与现代化并行不悖。上海调查的结果也相差不大,个体价值比新加坡突出。整个说来,这表明儒家思想并没有死亡,仍然在华人社会活着,仍然是现代化的资源。我近年在韩国看到的也是这样。只是中国大陆的很多文化人反不如境外人士或国内民间社会敏感,对儒家文化缺乏自觉自识,甚至仍然抱着"批林批孔"时的认识或心态不放,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发生精神资源短缺、价值领域稀少的困难。去年五月我在德国讲学,多次到过中国的K.H.pohl(卜松山)教授与我交谈,严厉批评我国知识界、教育界不尊重自己本土的伦理资源,不以本土的伦理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为中心。他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有很多弊病,不应盲从。现代西方人的价值,如果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活,与他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做人之道有关,从根本上,来源于基督教的教化。很多汉学家认为,中国儒家的思想、礼仪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应当珍视。他认为,一切向钱看,功利化,个人中心主义,缺乏诚信、信誉的现代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儒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在今天已没有任何价值。实际上,就民族性而言,儒学反映了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仍活在民间,有生命力。就时代性与空间性而言,一切地域、族群的前现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与意义。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解。没有本土性就没有全球性。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当下社会的发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化的;没有如布尔迪厄和福山等人所说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文化能力的养育、积累,没有工作伦理、社群伦理的建构,我国"经济资本"的建构和经济、科技现代化将不可能实现儒家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治疗现代社会的某些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这不是说儒学可以拯救世界,我也不同意"21世纪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这个狭隘的提法,我只是提醒各位思考:面对21世纪,我们有什么精神资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