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获得游刃有余的人生(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谈到游刃有余的例子,或许谢安更为接近。淝水之战中,前秦苻(fú)坚调集九十万大军进攻东晋,声势之大号称“投鞭足以断流”。东晋宰相谢安身为总指挥,下令弟弟谢石与侄子谢玄带兵迎战。有一天,谢安与客人在家下棋,谢玄从战场派人送信来。他看完信,默不作声,继续慢慢地下棋。客人心中着急,问他战事胜负如何,他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们大败敌军。”神情举止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胸有成竹是谢安得以从容的条件,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一样,看清楚敌我双方的形势,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不过,谢安在那一时刻内心实在充满了喜悦,只是在客人面前强自掩饰罢了。客人走后,他回内室去,连木屐的屐齿在门槛上磕断了都没有察觉。《晋书·谢安传》说他“矫情镇物如此”,可见他是多么在意这场战争的胜负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庄子笔下的庖丁不是也在解牛之后踌躇满志吗?差别在于:庖丁并不考虑别人对他风度的评价,而是纯粹展现了完成任务之后的畅快心情。谢安则十分在意别人的观察与品评,又压制不住心中的欢喜冲动,以致木屐齿断了都不知道。谢安以淝水之战名扬天下,他的智谋可以战胜强敌,但未必能够用来养生。
    庖丁则不同。他每一次解牛都可以孕生满意的情绪,因此他的快乐是日久天长的,是源源不绝的,是与工作相伴而来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三章)“智”使人像王戎、谢安一样,“明”使人像庖丁一样。庖丁有自知之明,也能自得其乐,由此方有可能体悟“养生”的道理,让生命安顿于每一个当下。
    我们对“天理”一词觉得熟悉,大概是因为宋明时代的理学家说过“存天理,去人欲”的话。他们认为天理是天所赋予人的良知,纯然至善;人欲则是一切错误与罪恶的缘由。因此,若想修养成为君子,进而成贤成圣,就须把握这六字箴言。
    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试问,有谁可能完全去除人欲?真的去除之后,他还是个人吗?孔子是儒家的始祖,他主张君子有三戒,要根据年龄及血气的状况而依次戒惕“色、斗、得”这些毛病。戒惕与去除不同,因为血气随身体而生,只可戒而不可去。用什么来戒呢?用“矩”,包括法律与礼仪等社会规范。孔子描述自己修行心得时,最后一个阶段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换句话说,孔子并未“去人欲”,而是以礼仪规范来调节人欲。因此,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协调天理与人欲,再以天理来指导人欲,如此即可大功告成。
    现在我们读到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发现宋明学者津津乐道的“天理”一词原来出于庄子的手笔。它的原意与道德无关,更不是后代学者所说的意思,而是非常单纯的,就是指自然的条理。用在解牛上面,即是“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这是由经验与观察所归纳的认知心得。只要是牛,无不具此“天理”,所以解牛时要“依乎天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