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源远流长,上溯到十六国时期,硕学宿儒隐居陇上名胜之区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的史实。书院制度的近源是唐代的官方藏书、校书机构。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置丽玉书院,藏宫廷图书、校勘图书,始有“书院”之名。宋代以后书院转变为讲学、藏书、祭祀、考课之地。明清书院兴盛,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兰州进士、著名理学家段坚在东关段家台(今兰州东方红广场西口)聚徒讲学,学而有成者颇多。戍卒周蕙(小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后来也成为理学家。后人称此为容思书院,这是见于史料的甘肃最早的书院。清代兰州成为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兰州知府驻地(其衙署均在今城关区境内),兰州遂成为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种形势下,兰州设有兰山、求古、五泉、皋兰四大书院,其院址都在今天的城关区境内。 兰山书院 清雍正二年(1724年),甘肃巡抚卢询在明代红花园捐建正业书院,置射圃,立坊表。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肃巡抚许容奉旨建为兰山书院。此后的120年中,共经历了5次修建,每次间隔约二三十年,使之成为规模宏大的官方书院,同时它也是甘肃最大的一所省立书院。 那时的书院都要设立一名山长。兰州史志专家邓明说:“所谓山长,也就是今天的院长、主讲人。”兰山书院当时聘请品学兼优的翰林、进士及个别举人为山长。牛运震、吴镇、秦维岳……这些饱学诗书的山长都在兰山书院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每年二月为兰山书院的招生期,应聘者达三四百人。选录全省各府、直隶州“材堪造就者”的五贡等入院学习,准备考取举人。由于是为科举考试服务,所以兰山书院所设课程也是为写八股文、试帖诗打基础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是科举考试的必答题。 作为当时西北的最高学府,兰山书院学生也有限额,分为正课和副课两种。清同治前,设正课生40名,副课生80名,并奖给学生膏火银,也就是今天的奖学金,以补给学生生活和读书所用。 每年二月至十一月为兰山书院的考课期。考课分为官课、院课(即堂课)和小课三种,每月初六举行官课,由陕甘总督、甘肃布政使、甘肃按察使、兰州道轮流出题、考试、阅卷、发奖银;每月十六日、二十六日举行院课;小课每月举行一次,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月考。此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年二月,由陕甘总督主持兰山书院学生的甄别考试,根据成绩,结合考课成绩升降学生资格。由此,也足可见兰山书院的治学严谨、考课严格了。 1905年,停科举后,兰山书院也停办了。第二年,兰山书院改建为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1917年,省立师范学校迁入畅家巷陆军小学堂(今兰州一中院内),兰州女子师范学校从南府街(今金塔巷)迁入兰山书院。1964年,兰州女师正式改为兰州市第三中学。 如今在兰州三中的院子里,有一块石碑显得并不起眼,碑上写着“兰山书院旧址”,不知道今天这里的学生是否知道兰山书院的那一段辉煌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