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科举制度与中国政治及国民性格(9)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方教育 佚名 参加讨论
三、科举制度的现代思考 
    评价科举,实难简单以好坏来概括。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讨论。 
    1.科举是否是一种民主制度? 
    钱穆先生曾经讨论过汉代之选举制及以后之科举是否合于现代民权思想。 汉代的察举,被察举之人并无门第、财富方面的要求。察举的决定权虽在于地方长官,但公众舆论也不能不考虑。这显然有公众参与的意思,接近于民权或现代西方的民主选择。然而又不完全一样。一是长官不顾公众舆论察举私人时,公众并无否决权,舆论并无强制力;二是察举到中央后,怎么安排完全由政府说了算。这些都不是民主。由察举到科举,凭考试取人,标准更加客观化、科学化,自是进步。科举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平等精神和对政权的开放。虽然不能说它主是现代的民主,但与同时代西欧的贵族世袭制相比,其开明,进步不言而喻。皇帝为考生亲自出题面试,这也只在中国才有。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后),举行制举考试,四方之士应试者近万人。武则天亲御洛阳城南门,就治国大计策问考生。年仅22岁的考生张说对策天下第一,受到重用。这对天下士人是何等的鼓舞!宋代皇帝更是亲自主持殿试,一切考生均称天子门生。清朝更传说雍正皇帝亲自为应试考生举烛。科举也许确定有许多不如意处,但它实现了政权的开放却是真的。民间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谣。平民子弟入仕成为政府决策人物不乏其人。因此钱穆先生才认为,有了科举,中国的政治再说是专制政治就有些不妥了。 
    察举与科举并不限制出身。汉代虽然禁止商人为官,也禁止官员经商。这并不完全是身份的歧视。因为商人追逐私利,为官则必须以公利为首,若身兼二任,难免冲突。实际上,汉代的政策只是要求个人在商和官中择一,停止经商的商人出任官职没有什么障碍。汉武帝时大司农桑弘羊就曾是大商人,事实证明他确实是理财高手。至唐代科举,允许考生“怀牒自列”,自由报名,无需任何人推荐。唐初实行均田制,产生了无数中小地主的殷实之家,他们也提出了参政的要求。实行科举正应了这种要求。结果是享有特权的豪门士族渐渐被淘空,重要政府职位渐渐被平民出身的读书人把持。唐政权成为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平民政权,因而也异常稳固。唐代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公正、最平等、最不讲究身份的开明的社会。唐代科举分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科,其中进士最为尊贵。整个唐代单中进士者就有6700余人。进士科录取比例约百分之一。据此推算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就应在67万人以上! 社会影响之广泛可以想象。 
    科举创造了全民向学的社会风气。唐代,科举得中成为人人羡慕的荣耀的事情:“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洵而周闻天下”。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到了宋代,科举改革进一步扩大平等和自由竞争。平民知识分子真正成为中国政治的脊梁。据研究,《宋史》有传的人约1953,其中布衣入仕的占55%。宋代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以进士科为例,唐代每年取士不过20多人,宋则每年达二三百人甚至四五百人。 唐代的一些限制也被取消。不仅商人不受歧视,僧道百家均可参加。各地广开学校,甚至有和尚道士还俗参加考试的,足见科举之吸引力。科举对社会的稳定作用,从宋人王栐的话可以见其真谛:“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凯觎之心,不忍自弃于资贼奸尻”。 科举在宋代创造了相当宽松的政治气氛。士大夫以怀疑经典、标新立异为时尚。王安石批评孟尝君爱才只是鸡鸣狗盗之徒就是一例。与明清的文字狱不同,宋代很少有因文获罪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