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清代旧学制的废除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华夏经纬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旧学制的废除 
    正式向旧教育制度发动冲击的是维新派的变法运动。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主持书院时曾部分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办学过程中对旧教育制度的弊病 和新式教育的科学性加深了认识。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开始的变法把维新思想变成了维新行动,对旧教育制度的否定也由宣传鼓吹变成实际行动。光绪皇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中有一些就是对科举制度下的旧教育制度进行的重大变革以及新的办学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废八股取士之制,改试时务策论。 
    筹办京师大学堂,命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经费由户部筹拨。将官书局、译书局归并大学堂由管学大臣督率办理。 
    要求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郡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各省绅民捐建学堂者予以奖励。民间祠庙已无祠典者一律改为学堂。 
    废朝考之制。 
    诏兴农学,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发农报,购置农器,命各省学堂翻译外洋农学诸书。 
    设立翻译局及编译学堂。 
    鼓励出版书籍及报纸,允其免税;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及学会;开放言论,鼓励上书。 
    设立医学堂,归大学堂管辖,着孙家鼐详拟办法。 
    于已开通口岸及出产丝茶省分设立茶务学堂,及蚕桑公院。 
    各省教职改为中小学堂。 
    鼓励设置各种实业学堂,并鼓励各种新著作和新发明。
    上述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愿望,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一次冲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他们在西学与中学之争中对中学采取了保留态度,反对封建教育传统不够彻底,因此这些改革也不够深入。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全凭诏书、上谕下达,在很多地方遭到顽固派的阻碍,真正能实现的很少,最终又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被全部废除。尽管如此,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影响还是巨大的,各地公私立学校从此发展迅速,特别是私立学校得到很大的鼓励。梁启超便说:“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从维新运动起,开始了一次文化革新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封建专制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西书大量翻印,新书刊大量出版,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等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不得不将宣布废除的改革措施又次第恢复实行。 
    辛丑(1900年)以后,迫于中外形势的剧变,慈禧太后不得不悄悄地拾起维新派的部分主张和建议,把改革纳入自我调节的轨道。从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 (1901年至1911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各种章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调整机构、整顿吏治、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奖励工商等等,是为“新政”。其中,变相地继承了百日维新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日,清政府下兴学诏,谓:“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这样,兴办近代学堂便成为清统治者的既定国策推行到全国。由于这一政策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广泛地参加了兴办学堂的活动,从而出现了政府提倡、官吏督促、士绅热心的兴学局面。光绪二十七年 (1901)八月四日,清政府下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十二月二十四日,又命选派八旗子弟出洋游学,次年九月四日,清政府再次命各省督抚筹款选派学生赴西洋游学;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定《出洋学生约束章程》十款及《奖励章程》十款,对留学生的管理以及奖励作了详细规定。这些谕令和章程对清末留学热潮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八月,清政府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政要》卷三十一,第57—59页)。在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彻底废除,它宣告了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终结。科举制的废除,为近代学堂的兴起扫除了一大障碍。新政时期,中国新式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而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在此时期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