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对各民族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蒙古族自身文化发展。1260年,忽必烈诏命国师八思巴参照藏文和畏兀儿拼写规则,创制蒙古文字。 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人按民族(也是按接受统治的先后)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给予不同的社会待遇。另一方面,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也要采取怀柔政策予以笼络。到后来,面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也会逐步被同化。 (一)尊孔崇儒 蒙古人从以征伐为主,到向安邦治国转换机制,必然面临在汉族文化区域寻求治国方略的选择。早在蒙古军队南下伐金之初,著名的契丹族政治家耶律楚材就曾向成吉思汗阐述以儒治国的道理:“治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他的见解得到统治者的赞同。 窝阔台汗五年(1233年),正当灭金前夕,敕修燕京孔子庙,诏令以孔子51代孙孔元楷袭封衍圣公。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正当大举伐宋之际,又诏令定时致祭孔庙,禁约官员军人骚扰。这些措施都是配合军事行动的,不过也在逐渐重视中原文化。元世祖忽必烈早年就曾令宗室贵胄子弟秃忽鲁、不忽木等从许衡学儒。到统一中国后,尊孔崇儒就成为一项国策。规定孔子庙祭祀礼仪与帝王相等。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盛赞孔子为“万世师表”。同时将孟子推崇到“亚圣”地位。并积极推崇忠孝等儒家道德,令中书右丞悖罗铁木儿以国字译《孝经》,并称赞《孝经》:“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乃至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对儒学的崇尚之情溢于言表。 元代尊孔崇儒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改善其强权暴戾的政治形象,以笼络广大的汉族士儒,并且也确实收到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和解的实际效果。 (二)推崇理学 理学到金元之际,才开始在北方传播。元统一后,理学有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的条件。早期的许衡,中期的吴澄,后期的郑玉,都是影响很大的理学家。 元仁宗是元朝诸帝中最推崇汉文化的帝王。他早年在太子藩邸,就曾命太子詹事王约等人节译南宋理学名臣真德秀的著作《大学衍义》,并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即位之后,恢复了久已停办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儒学人才。与此同时,采纳程矩夫等人的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规定科举考试从《四书》中出题,以程朱等理学家的注疏为评分的标准,并将宋代著名理学家的牌位列入孔庙从祀。从此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传统的汉唐经学教育从此转变为程朱理学的教育。 (三)实行民族岐视、尚文禁武的政策 元代实行的国子学试贡法,汉人考试内容最难、要求最严,蒙古、色目人要求宽松,内容简单,但授官等级却高于汉人:蒙古、色目和汉人出身的学官待遇也不相同:蒙古字学教授比儒学教授例高一等。科举考试,也将蒙古、色目人分为一榜,汉人、南人分为一榜。两榜考试内容不同,南人汉人考试内容较难,蒙古、色目人考试内容容易。蒙古、色目人愿试南人、汉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 来源:《中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