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北城。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宏道书院建成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学术,并以学术成果指导教学,使其成为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发祥地,且影响深远。 宏道书院是我国明清时期教育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其历史地位之高、教育覆盖面之广、连续办学时间之长、学术成果之大、培养人才之多品位之高、社会贡献之大,独居西北,闻名全国,实为陕西之骄傲。 宏道书院缘起 宏道书院,创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三原县城北城。弘治六年(1493),邑人王承裕举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明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官19任,性刚直,弘治朝第一名臣)回县,一些儒生向他求教,便借僧舍为讲学之所,题名“宏道书屋”。弘治八年(1495)王承裕赴京做官,当了几个月兵部尚书,因病回故里。这时,向他求学者甚众。于是,众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起书院。 书院占地20多亩,座北向南,临街是巍然壮观的门楼,大门题“仰高”,二门曰“恭敬”,取意为学在于居敬穷理,仰高登峰。“仰高”门与“恭敬”门之间植有梓树,象征着培育英才。“恭敬”门内分中、东、西三个院落:中院之门名“中立”,正面为宏道堂,堂东为庖厨,堂西为库房;接下来为考经堂;之后再为春光亭;亭子两侧,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宏道、考经二堂系教学与研讨经典的主体建筑,堂前植松柏与竹,期勉学生进德修业有如经冬不凋的松、柏,刚直不屈的青竹。亭、轩及明月庵旁广植牡丹、菊、梅等花卉,可资诸生课余观赏。东西二个院落各建校舍十一间,东曰“逊志”,西曰“省身”,为学生休息处所。后院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额题“卧云”,山房之门额题“立雪”。整个书院花木葱郁,建筑坚固,雕刻细致,绘画朴素,取名“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过往 书院建成后,王恕将其从政50年来所搜购的经典及历代名家著作5000多卷移置于宏道考、经二堂及其耳房,以供师生们研读。宏道书院成为西北最高学府,为西北士林所景仰,慕名而来求学者众多,影响很大。到了清代,陕甘总督年羹尧特专折呈准清廷将陕西学台从西安迁至三原。陕省历任学政均对三原大力支持,且亲自督导与课考。道光十年(1830),陕西省督学周子桢重修书院。道光二十三年(1842)学政沈兆霖倡捐巨款为书院扩建东斋号舍40间,并对校舍进行整修。使宏道书院成为西北学士深造的地方,生员除覆盖陕南、陕北、关中陕西全省外,甘肃次之,最远辐射到新疆,清道光、咸丰两朝宏道书院乡试题名者就有迪化(乌鲁木齐),昌吉学子。 同治十二年(1873)陕督学许振椲又筹集资金对书院堂榭房舍全面整修一新。翌年(1874)陕督学吴大澂为振兴陕西省学风特给宏道书院全体师生增拨膏火经费。戊戌(1898)变法运动中,书院改为宏道大学堂。 光绪十九年(1893)后,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倡导新学,使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得到广泛宣传,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所以人称其为“西北革命熔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推行新政,改宏道书院为宏道高等大学堂,并将泾阳味经、崇实两书院并入。宣统二年(1910)改为宏道工业学堂,设织染、窑业(后停开)两科。派员赴日本请教习,购机器,教学楼、实习工厂亦为日本人设计。民国二年(1913)改为陕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改为陕西省第三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陕西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增设土木、应用化学两科,1944年又增设水利、制革两科。1948年时,全校共15班,学生达464名,专任教员57人。其规模十分可观。 解放后,土木、应用化学、制革先后停开,1951年撤除染织科,部分人员物力充实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同时,也为咸阳纺织学校的创办提供了不少条件。同年,改为专业单一的陕西省水利学校,1958年迁往武功并入陕西省武功水利学校。之后,三原县在这里先后创办三原农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现在原校址大部分为陕西省重点高中三原北城中学所使用,其中1910年所建教学楼作为文物予以保护并供人们参观。宏道自创办以来,历时500多年,从未停止过办学,其连续办学时间之长,为全国少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