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学海堂书院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阮元不仅博学淹通,而且在当时的政界也身居要职,集封疆大吏与学术巨子于一身。《清史稿》称他为“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阮元的治学提倡“崇尚汉学,实事求是”,主张通过音韵训诂,弄清古代经书中的本来意义,从而探求圣贤之道。他创办学海堂书,院时,要求学生:“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古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晋,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虽性之所近,业有殊工,而力有可兼,事亦并擅。”(《学海堂集序》)阮元的这篇序文也题刻在学海堂西面墙上,作为学海堂的办学宗旨。阮元主持学海堂时间不长,但他亲自授课,与学生讲经析疑,“凡经义子史前贤诸集,下及选赋诗歌古文辞,莫不思与诸生求其程,归于是,而示以从违取舍之途”。阮元还颁定了《学海堂章程》,确立了学长制、季课制和刊刻制,并个人捐赠白银四千两作为学海堂的办学经费。在阮元的努力下,学海堂成为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
    学海堂与其他书院不同。首先,它不设山长制,而实行学长制。据《学海堂章程》中规定:管理学海堂,本部堂酌派出学长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共八人同司课事。其有出仕等事,再由七人公举补额。永不设立山长,亦不允荐山长。学长的主要职责是出题评卷。书院内的大小事宜均由八位学长共同商议决定。每年四课,每课设管课学长两人,兼管日常事务。其次是实行季课制。《学海堂章程》规定:每一年分为四课,由学长出经题文笔,古今诗题。限日截卷,评定甲乙,分别散给膏火。所谓“季课”,也就是按季节考试。这与当时一般书院流行的月课形式差不多,但内容却完全不一样。一般书院的月课,如同科举考试,学生黎明登堂,封门发题,当日交卷,不能继烛。其题目般以四书文为主。学海堂则每一季度由书院出题征文,张榜于学海堂门外,各学长也各携若干张,以便散发;在考题上标明截卷日期;学生们根据所出题,查阅经书,登堂向学长请教疑难,然后写出课卷;课卷由八学长共同评定,分别优劣,对优秀的予以奖励,并将课卷选入《学海堂全集》。再次是实行专课肄业生制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学生学术研究的系统性,1834年,阮元的弟子钱仪吉来到广州。阮元委托他与学海堂的学长们商量制定专经课士法,并请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坤下谕设立专课肄业生制度。专课肄业生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专课生的来源,是在乎日参加季课的学生中挑选,主要根据他们的品行、志向和学习成绩,由八学长共同推荐录取。专课生进堂后,可以在《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朱子全集》等书中任选门肄业,导师则在八学长中任选一位。学生一旦确定专业后,按日看书,撰写读书心得。每逢季课时,便将这些平日所作心得呈交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专课肄业生每届以三年为期限。1834年首次招收专课肄业生十名,其中有后来担承菊坡精舍院长的陈溜,就是学海堂首届肄业生之一。
    由书院自行刊刻经籍,足学海堂书院有别于其他书院的另个重要特征。《学海堂章程》规定:堂侧添建小阁庋藏书板,及将来到集工价均在经费节存内动支。学海堂刊刻的书籍主要有二种:一是重刊前人或他人的著述,是刊刻本书院师生的编撰之书。阮元曾组织师生,搜罗甄录清代以来的各种解经书籍,酌定去取,汇辑成《学海堂经解》千四百卷。同时还汇编本书院师生的文章为《学海堂全集》、《学海堂课艺》等书。这对学海堂的教学与学术交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海堂书院每年还举办各种聚会。师生们在聚会上,促膝交谈,交流学习心得。每年正月二十日是阮元的生日,书院举行团拜。每年七月五日足汉代经学家郑玄的生日,书院举行祭礼仪式。其他如中秋月圆、重阳菊开、冬梅报春之时,也都是书院的雅集。这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与当时以理学传授为主的书院,形成了鲜明的又对比。
    学海堂书院从1824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次招生,历经七十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经世人才。作为旧式书院,学海堂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