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责任伦理的当代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学习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在于责任的缺失和相应伦理观的混乱。由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动摇,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中但还未普遍确立,价值观的错位缺失是人们责任感缺失的一大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中不负责任的现象比较地多了起来。于是,在当前中国责任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中丰富的责任伦理思想,应该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下仅从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和问责两方面略加说明。
    一、重建内心的信念
    政治家一定要在内心充满崇高的信念,否则,就很难保证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担负起真正的责任。责任伦理是信念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而且信念是责任的源泉,任何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在信念的引导下实施的。先秦儒家与当时其他各家各派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坚守着崇高的道德信念。对于一个现代政治家而言,从中可以吸取的,最主要的可能有两点:一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是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关切,对个体生存和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未来发展变化的关注。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品格是以内心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的,从而能激发起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密切注视着社会和人生,渴望在现实中建功立业。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为了实现理想周游列国,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虽然孔子自己不忧贫贱,但对百姓的疾苦却非常关心。他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节省民力,反对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而一味索取。孟子追随孔子,也曾巡访诸国,到处为民请命。他盛赞禹、稷、伊尹等古代圣贤,因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这些言行,反映了先秦儒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不仅在当时有意义,在当前仍然有价值。
    现代的政治家必须了解,公共权力在根源上是属于公民大众的,只有对这一理念具有深切的了解,才不会把自己手中执掌的权力视为私人之物。借用儒家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这在《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世界里有着鲜明的体现。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是推动儒家哲人为实现其政治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资源,它从伦理的角度说明了权力的根源与归属问题。虽然大同世界只是一个伦理秩序的理想国,而不是政治秩序的理想国,天下为公也只是以圣人为楷模而对统治者提出的道德规范,与现代民主制度中作为政治法理规定的人民主权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作为政治家的道德情怀,它对现代民主制度的运作仍能起到一种支援作用。如果现代的政治家都富有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这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促进力量。
    所以一个从政的人,必须首先确立一种信念,把人民和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中,才能在现实政治中具有责任感,才能在责任伦理的引导下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在这方面,儒家哲人无疑是值得现代政治家们效仿的榜样。
    二、建立完善问责制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要求从政者遵循责任伦理,负起责任而不滥用权力。但如何约束他们不滥用权力,并负起责任呢?除内在的道德外,还必须要靠外在的制度约束,这就是问责制。
    虽然问责制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但问责思想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是其典型代表。《孟子·梁惠王下》载: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认为,任何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官员,甚至君主——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都必须受到惩罚。普通人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朋友的信任,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官员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君主的信任,则必须辞职。天子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天下人的信任,也要追究其责任,甚至可以取而代之。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认为天子的权力虽然表面上是来自于天,但实际上是来自于民,所以天子不尽职责反而贼人贼义,就不再是天子而变成了独夫,人人可以得而诛之。但是,掌握着至高无上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的统治者,他会去追究自己的责任吗?梁惠王面对孟子的追问,除了“顾左右而言他”外,还能怎么做呢?
    追问统治者的责任,在孟子那里只是思想上的要求,而无法落实到政治实践中,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些在一个专制社会里肯定是不具备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这种体制导致了权力的无限扩张,使权力变得过大、过重。这种独断的、因缺少约束而可以不负责任的权力,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抉择、决策,使国家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
    所以,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完成一系列制度建设,尤其是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度。可喜的是我们正在建立问责制度,并出现了媒体上所谓的问责风暴。但这一制度的真正完善,并非轻易就能实现的。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又要挖掘传统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加速民主制度的建设。只有权力来源于人民并受到法律的制约,人民才有权利去问其责,进而才有可能使参政者培养出责任伦理意识。民本不等于民主,基于民本而提出的问责思想也不等于民主基础上的问责制度,但二者之间毕竟有相通之处,相信经过一个现代化的转换过程之后,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但在以后的历代王朝中都未能实现的问责思想,在今天是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当前中国问责制度的建立,从而对责任伦理的建设,发挥出积极作用的。
    面对当前中国责任伦理建设中的种种困境,我们既要吸收西方文化当中的责任伦理思想,又要看到在中国建设责任伦理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学中丰富的责任伦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责任伦理资源,从而更好地为当代中国的责任伦理建设服务。
    作者:白如祥 张桂珍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