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1874—1946),美国教育家、作家。生于密执安州的底特律,1895年在密执安农业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89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00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心理学和教育学博士学位。1901年—1908年曾在奥斯威戈纽约州立师范学校主管教师培训工作,1908年到1917年任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教授。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授直到1940年退休。其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是通过改善教师的培训以改善公立学校的教育。 他是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1938年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与唯心主义者德米阿什克维奇等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叫做“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提出了一个“要素主义者的纲领”。他一生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著作甚丰,主要有:《教育过程》(1905年)、《课堂的掌握》(1907年)、《教学技术》(1911年)、《学校纪律》(1914年)、《美国人民的历史》(1918年)、《怎样培训师资》(1919年)、《教学入门》(1924年)、《教育决定论》(1925年)、《教育、犯罪和社会进步》(1931年)、《教育与新人》(1934年)、《万能学校的一个世纪年》(1937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1938年)、《美国的昨天和今天》 (与人合写,1938年)等。在教学和研究之余,他还曾创办和编辑许多专业的报刊。 作为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巴格莱极力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者的主张,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兴趣、目前的需要和个人经验,忽视学习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只能降低教育质量,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并给美国的民主社会带来危害。他认为,人类文化遗产里有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是所有人都应当学习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种族经验比个人的知识和儿童的任何未经考验的经验更有意义;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长远的努力和目标比眼前的兴趣和需要更重要;强调学习的系统性,要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教给学生以了解整个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智慧,使教育成为稳定现存秩序的一种方法。 《教育过程》(The Educative Process,1905)是作者教育论著的主要代表作,1905年由英国伦敦的麦克米伦公司首次出版。之后,从1906年到1914年的9年时间里,共再版了7次,以后继续再版。该书目前尚无中译本,我国所有英文本是1914年的第8版。该书是当时流传十分广泛的教育著作。该书对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观点。它所涉及的主要是“一般方法”、“叙述方法”、“理论和练习”等领域,但处理的主要是一般原则、原理,而不是具体的设计和方法。作者确信清楚、明确的教育功能和法则的概念有利于消除教育过程中的浪费时间、精力等现象。作者认为教学技能如同其它艺术技能一样,可以通过持久的练习和紧张的自我训练获得;教学理论对初登讲台的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的观点,建立在科学材料基础上的教学原理、概念等对掌握教学技术非常重要。作者充分利用了当代心理学和生理学权威学者提供的有关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数据,详细阐述了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坚信,这些原理对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该书由6个部分23章构成,其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的功能”,由三章构成,主要论述了学校和教育的功能及教育的各种目的。 第一章“教育可被理解为简单的关系”。作者认为,教育能力依赖于生物体继承过去经验的能力,许多低级生物体缺乏这种能力,它们依靠的多是本能的调整;较高级动物能够通过经验调整某些遗传的行为;较低级动物不能传播获得的经验,而人则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播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最根本的是依赖教育和语言。作者尝试性地给教育下了定义,认为教育是个体获得经验以更有效地适应将来生活的过程。 第二章“学校的功能”。作者首先区分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特征及优缺点,接着讨论了正规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发展过程。认为学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专业机构,其目的是让少年儿童在其可塑的发展阶段,有目的、有选择、有组织地学习人类的经验。学校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人类巳获取的重要的知识;二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和体验知识。 第三章“教育的伦理目的”,作者认为教育既有经验的目的,又有伦理的目的,而后者最为重要。伦理目的是衡量教育方法的一种重要依据。作者讨论了5种典型的伦理目的:生计目的、知识目的、文化目的、和谐发展目的、道德目的和社会目的。作者指出,真正的教育总是个人的,要发展个人的社会意识,促进真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社会功效的标准必须严格地应用到学校中去,学校必须为每个学生做好准备,不是为过去的生活,也不是为遥远的乌托邦式的未来,而是为不远的将来生活做准备。 第二部分“经验的获得”,由三章构成。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经验获得的进程和特点。 第四章“有意义的阅读变为感觉印象:知觉”。感觉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两个功能:每一种感觉器官都是一种神经组织,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感觉器官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调整人的行为。但感觉的目的性特征是不明显的。作者又引进了知觉的概念,认为通过感觉把分散的事实综合成有意义材料的过程就是知觉。作者引用权威的证据证明,紧张感在知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知觉程度和知觉系统”。作者认为,知觉是由有机体的需要决定的,而有机体的需要分为原始需要和获得的需要两种,相应地也就有低级和高级知觉之分。有机体的反应倾向,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获得的,都以系统、归类的形式进行。这就是知觉系统,低级知觉系统主要受遗传条件的影响,知觉系统可大可小,但都是经验的浓缩。 第六章“按照知觉的观点看注意、兴趣和意志”。作者主要讨论了积极注意、消极注意、本能的兴趣和后天获得的兴趣、意志等同知觉的关系、各自的特点,阐述了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及作用。 第三部分“经验的作用”,由三章构成,它要讨论经验在形成习惯和适应外界环境方面的判断作用以及影响教育过程的不同模式。 第七章“经验在形成习惯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在人们的习惯形成中,经验是以无意识或高度意识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人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习惯具有重要功能,它和效率直接相关。形成良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经验在判断上的作用”。作者认为,判断是面对新形势时,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出的反应,其功能是保证个体适应新的形势。判断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根据具体经验作出的实际判断;另一个是应用浓缩经验作出的概念判断。作者分析了经验在判断中的作用及两种判断的特点、过程、优势和局限。 第九章“经验的浓缩与概念的形成”。在上一章基础上,讨论概念的形成及在教育上的应用。作者指出,经验的浓缩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共同因素的选择,它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概念是用词来表示的一种知觉系统,它通常分为集合概念和个别概念两种。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浓缩自己的经验并用词或符号表示出来,形成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它的基本原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特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指导学生把经验合理组织,并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 第四部分“经验的组织和回忆”,由三章构成。论述了经验组织的特点和过程,指出科学就是一系列被组织起来的概念判断。分析了经验回忆中的若干要素,并强调要依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这些要素。 第十章“通过概念判断实现的经验的组织”。判断的功能不只是对实际情景作出调整反应,也能对观念的或想象的情景作出反应,这是在判断过程中实现的。据此也就产生了推理,推理包含着对复杂观念的归纳,它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形式。把大量的经验、材料,通过判断、推理等形式科学地组织起来就构成了各门科学。接着作者分析了“事实”、“规律”、“原理”、“概括”等概念的定义。 第十一章“有效回忆的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巴格莱提出了有效回忆所涉及的四个因素,即最近(新)性,首要性、生动性和经常性。对浓缩经验回忆的影响因素除以上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组织。巴格莱认为,这些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挥这些因素。 第十二章“回忆的因素在儿童发展不同时期的功能”。依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巴格莱把儿童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过渡期(6—8岁)、性格形成期(8—12岁)、青春期(12—18岁)。他分析了每一个时期儿童身体发展、智力和道德发展的特征,并对每一个时期如何利用有效回忆的因素提出了建议。 第五部分“为教育目的选择经验:教育价值”。由三章构成。 第十三章“经验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形式训练论”。讨论了经验的两种价值及形式训练学说。作者指出,作为教育材料的经验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分,前者是对个体将来作准备的;后者则是发展个体对各种情景作出反应的一般倾向。形式训练说假定某一学科使学生提高了能力,则它也有益于掌握其它学科。 第十四章“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理想的发展”。理想是浓缩的经验的一种重要类型,这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视。作者强调指出,理想在文明生活中非常重要,它是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系统或方法不能逐渐灌输有效的理想是教育的失败。理想和各学科的内在价值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理想的发展既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又是智力发展的过程,而情感要素更为重要。青春期是理想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学、新区学院和大学要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 第十五章“不同类型经验的内在价值”。巴格莱结合教育史和美国教育的现实,论述了各种经验的教育价值。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新人,教师就必须清楚什么样的经验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特别是要知道不同事实、原理、知识与教育目标的相关度。他把经验的价值分成五种:功利的、传统的、准备的、理论的和情感的,并结合学校的各科课程进行了举例说明。 第六部分“经验的传递与教学技能”,由八章构成。主要讨论了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 第十六章“具体经验的传递:模仿和直观教学”。 巴格莱指出,教育过程是教师指导和控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具体经验主要靠模仿和直观教学。模仿是儿童建立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直观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客观现实的生动、丰富的画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学校花园、实验室等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 第十七章“浓缩经验的传递:发展与教学”。主要讨论了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及应用。 第十八章“教学手段”。巴格莱把教学手段分成了智力和情感的两类。前者包括语言、书籍、图表和模型;后者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和演讲。并讨论了各自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至第二十三章“发展与教学的典型形式”。其各章的副标题是:归纳教学法课;演绎教学法课;研究和背诵;练习、复习和考试;教育过程中的卫生保健。作者认为,发展型课主要包括归纳与演绎两种,并结合各科教学讨论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结构、步骤、目标、方法、时间要求和功能。在二十一和二十二章,巴格莱讨论了研究、背诵、练习、复习等的作用、性质、阶段、技巧、组织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教育过程中的卫生学问题。作者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人工过程,需要调整使学生的身体适应这一过程。其中主要是室内生活、灯光条件、温度、通风设备等。让学生形成卫生习惯和观念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对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学生要格外重视。 本书集中体现了要素主义核心人物巴格莱的教育观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人类经验,从经验的获得、作用、组织、回忆、选择等多方面论证了它的意义。主张学校教材要以人类经验为主,并据此建立学科课程体系。二是重视教学和教师的作用。认为经验的传授与儿童心智的发展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在传授知识、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卫生这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出发,论证了教学与发展的体系。 本书所体现的思想适应了科技发展及美国改革教育的需要,对美国50年代一60年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58年美国的“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当代美国教育家康南特、贝斯特、里科弗等人的教育理论都与此有关。但也必须看到,本书过于强调人类经验在知识传授中的地位,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偏重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作用等,这也是不正确的。(傅兴国)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