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增强促进当代青年思想意识不断走向成熟,他们生活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时间日趋有序,生活内容日趋丰富,生活空间日趋扩展,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感、自主自立自强自爱自尊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观念、求知欲望、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当代青年价值观变迁的轨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国的前途和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充满信心。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青年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通过他们实现的。与此同时,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期间,有执著追求,有彷徨迷茫,有分别差异,但就整体发展轨迹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进步是显见的,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加以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青年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关于青年价值观的阶段性,许多青年研究学者在不同时代给予多种形式的分析。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历史的沉淀,笔者认为,青年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应从大的社会环境和青年观念的突出特征来划分青年价值观,从以下三个阶段解读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轨迹。 一、青年价值观的复苏与困惑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末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从“文革”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青年,在思想解放的推动下,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开始进行一系列反思。“文革”时期的青年要么成为“文革”中的“红卫兵”“闯将”,要么成为被“红卫兵”革命的对象,政治思想压力很大。那时的青年是“价值失落与思想扭曲的一代”,他们谨小慎微,担心被抓辫子,他们以政治标准、阶级成分画线,有时言行不一,有时表里不一。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青年价值观取向呈现出由劫后欣喜转入思考讨论的思想特征。原有价值观和旧有社会规制、运行模式开始裂变,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制、运行模式尚未确立,许多人处于无所适从、思想迷惘的状态,这时的青年是“迷惘、徘徊、困惑的一代”,以至于在当时青年中曾出现了多次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如“伤痕文学”讨论、“麦克唐纳与雷锋精神”讨论等。他们既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更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条件、手段和方式。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追求丰厚的物质利益,好标新立异,追求自由独立。跳交谊舞、留长发、穿喇叭裤、穿西服打领带开始流行,“出国热”一浪高过一浪。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西方各类思想涌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青年是社会中迷恋而狂乱的一群,凯恩斯、弗洛伊德、萨特是他们熟悉的西方“来客”。他们中也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青年楷模,如张华、张海迪等。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被带动起来,于是关心祖国前途,“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中国青年价值观的主流。 二、青年价值观的冲突与分化阶段 这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风云际会,波澜迭起。国际上,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动荡,为二战以来所未见,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极大地困惑着青年。国内的改革开放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改革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浮出水面。社会脑体倒挂、知识贬值、分配不公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十分突出的矛盾之一。多元文化并存,“复兴儒学”等各种文化主张纷纷树帜,众说纷纭。这一时期的青年对改革抱有很高的热情与期待,但对改革的憧憬又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在他们身上普遍传染着某种“浮躁病”,热点之快、观点更迭之快,常常使青年“顿感今是而昨非”,在“经商热”、“下海热”、“特区热”、“公司热”的冲击下,“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这反映了当时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特征:一方面呈现出空前的思想活跃,一方面又表现为一定的思想迷乱,出现价值判断上和价值评价上的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旅行与精神流浪,青年又开始重新思考和自省,“寻找毛泽东”和“鲁迅热”悄悄升温。1992年,中国的社会形势又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主题,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又一次发生了重要变化。青年开始正视现实生活的一切,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年关注社会和自身具体问题的倾向开始明显增强,实践主义和温和主义的观念逐渐为广大青年所接受。 三、青年价值观的重建与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跨世纪一代青年,又被称为“独生子女”一代,常被人们冠以X代(或“新人类”、“新世代”、“新生代”)、Y代(或“新新人类”、“飘一代”)、“N代人”(网络时代)等称谓。他们的逻辑起点,他们的视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20世纪50-80年代的青年。他们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的主体意识,表现为追求社会生活中的自主和自立,社会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显增强,进取精神、风险意识、首创观念获得更高的推崇。更加独立化的价值思维,更加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青年价值观的主流。这一代青年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物质生活更充裕,生活中到处体现着现代科技的快捷便利,部分青年既追求精神生活的高格调,又追求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档次、高消费。他们在几代长辈溺爱与过分保护下成长,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生活乐观向上、丰富多彩。然而,与前辈相比,他们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却失去了铁饭碗的保障、福利房的安乐。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却要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与压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上,既强调个人奋斗,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具有依赖性。他们一方面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更新(许多人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追求高学历、高职位、高待遇,学习任务重,一方面又偏向个人享乐,少数青年人责任感比较弱。这一代青年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喜欢多交朋友,网上征友、聊天、学习、婚恋及至消费娱乐等为他们所钟爱,他们早熟和现实。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青年并不排斥社会,而是接受现实,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寻求个人发展,逐步走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当代青年特别是“8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不少人质疑这些伴着电脑和快餐长大的孩子,能否担当起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前,国内外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当代青年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报效国家,比如,在四川抗震救灾的人群中,大多数志愿者是“80后”甚至“90后”青年。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他们基本都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青年追求主体自由的自觉意识大大增强,并且,国际政治背景的动荡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开拓了青年的眼界,而且大大强化了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各种思潮的冲击之后,新一代青年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尽管青年总是试图区别于上一代,但事实上,文化是既守不住又扔不掉的,历史是延续的,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代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主体意识增强促进当代青年思想意识不断走向成熟,他们生活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时间日趋有序,生活内容日趋丰富,生活空间日趋扩展,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感、自主自立自强自爱自尊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观念、求知欲望、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公共关系意识日益强化,交往行为更趋文明,交往动机讲究互惠互利原则,把自我价值导向与他人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利益促使了主体自愿地确立有利于他们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人际间的真诚与信任,从而符合活动的社会目的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我实现是青年价值观的主体定位,然而这种自我实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越来越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主导价值观也将在一定条件下吸纳青年价值观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使社会主流意识因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形成主流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国的前途和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充满信心。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