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Francis Wayland Parker,1837.10.9—1902.3.2),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运动的创始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农民家庭。16岁开始教书,1858年开始任学校校长。1861年在北方陆军中任中尉,后升至中校。南北战争后,在各处任教,试验各种教学方法,谋求改变当时流行于美国学校中的形式主义。187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研究教育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研究法等,其间访问了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1875年回国,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的督学,首次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改革。他重视发展儿童个性,主张学校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将自然科学,艺术、工艺等列入课程;提倡学生自我表达,进行社会性活动;坚持废除背诵法,强调领悟与理解,儿童应通过谈简单的词学字母,不靠背诵,通过摆弄实物学算术,不单凭抽象;主张教育应采取富有人情味的非正式方式,废除强制与威胁制度,把教师的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准则。他还组织教师教学研究会并首倡设立家长会等组织。这样,便形成了昆西教育更新运动,他提倡的教学法称之为“昆西教学法”,给美国教育以很大影响。 1880年,他担任波士顿督学;1883年改任芝加哥利克县师范学校校长,并把学校办成教育示范与师资培训的中心。1899年任芝加哥私立教育实验中心主任,后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第一任)直到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怎样学习地理》(1890年)、《教育方法谈话》(1894年)、《普通教学法》(1894)等。 《普通教学法》(General Method of Teaching in Elemen tary Schools,1894年),是帕克的主要教育著作。在美国影响很大,是大中小学教师的教科书。该书有中译本,译者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专家俞子夷先生,作为大学丛书和师范丛书,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针对美国教学上的形式主义、忽视学生主体存在等弊端,运用大量实例,阐述了教学法原理。该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发活动。该书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论述了练习、兴趣、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等教学法原理。 该书由六章构成,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他自己的反应”。主要讨论了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含义。帕克认为,学习有狭义、广义之分,学校里的学习只限于把“事实牢记”,是狭义上的学习。学生学习是他自己的反应活动,是他的自发活动,不是教员的活动,这叫自发活动主义。仅有教师活动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不能教育学生,教师的活动只是帮助学生使他们发生适宜的反应。他认为,学生有时不注意教员的活动,是他在利用自己的自发活动进行学习,迟钝的学生在火速的教师手里是被动的、旁观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耐心,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就会阻止学生的自发活动,有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不宜把教材弄得现成后灌给学生,要叫学生自己努力去想、去说、去写、去画,在开始,学生的努力往往是不合宜的,但经过引导就会逐渐进步。有才能的教师知道学生的反应,并且有方法使他们改变不良反应;有才能的教师可从学生的言语态度上觉察学生内心的反应,并善于引导他们。 第二章“建设在学生的旧经验上”。主要讨论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帕克认为,旧经验对于现在的反应有很大影响,教师的努力应当在学生的旧经验上建设并且供给所需的新经验。学生有相当的旧经验,就可以把新的教学同旧经验连结起来,要是没有那末应该先把这实在的经验供给学生,帕克把它称之为统觉主义。作者通过分析实例,认为成人的反应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大,城市里的孩子对平常事物的言语往往缺乏正确的实在经验。教师往往只听学生语言,不顾他实在经验的缺乏,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他建议,教师教学必须考虑儿童过去经验对现在学习反应有什么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三章“使学生现在的心理状态适合”。讨论了学生现在的心理状况和学习反应的关系。要学生有我们所希望的反应,应先使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合,要使学生的心理对于所发生的反应有准备,作者把它称之为准备主义。帕克指出,教学时须先使学生的心理背景适合于现在所要学的思路,教师宜先造些背景,然后使学生的活动跟上这思路。教师应把自己要说要用的背景先行安排好,如回想关联的概念、复习有关知识、陈述现在要学的题目和问题,用问题引起好奇心造成心理上适宜的态度、用有兴趣的例子引出关键问题、转换要清楚自然等。 第四章“兴趣”。主要讨论了兴趣的性质、特点及应用。帕克认为,兴趣是学习时有益的心理态度,教师要通过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和人引导学生读书、上课。兴趣是区别新旧教学法的根本所在,旧教学法教师使学生强迫注意某种教材,学生对教材没有自发的兴趣;新教法则利用了学生固有的兴趣,他们的注意是自发的,而自发注意比强迫、分散的注意有效。帕克在分析大量实例后指出:(1)兴趣是一种好的倾向,可以帮助学习,如利用冒险的兴趣学习文学和历史等;(2)利用兴趣是教师的职业作用、不能有感情作用;(3)利用兴趣可引起学生自发的、积极的洼意;(4)留心学生的兴趣不要转移到木相干的地方去;(5)要研究利用本能的兴趣(如竞争),并考虑到学生的品德和将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兴趣:(1)冒险的、浪漫的兴趣;(2)对于人和动物动作的兴趣;(3)愿得到社会称赞的兴趣;(4)对于韵律、歌曲等的兴趣;(5)好奇心、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6)发表、交换意见的兴趣;(7)收集各种标本等的兴趣;(8)手工制作的兴趣;(9)创造性游戏的兴趣。 第五章“练习”。主要讨论了练习在巩固知识上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练习等问题。帕克认为,要使学生学习的反应永久不忘或成为机械的动作,就必须进行练习、巩固和记忆。他列举了大量的教学实例,并进行了归类分析,提出了练习原理:(1)只有正确的可练习,练习时不宜求快,要使学生练习时心理有正确的反应;(2)不要为了方法上的枝节浪费时间,要围绕练习目的进行;(3)要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练习要简捷,结果要经过科学的、精密的证实;(4)练习内容要采用专家根据科学的方法编成的练习册和方法;(5)练习要达到预定的标准才停;(6)抽象内容的练习要建立在具体的情景中。 第六章“学校教育适应个性”。讨论了学习中的个性差异问题。帕克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他研究了大量的学生差异的实例,并概括成以下五种情况:(1)个性差异不仅仅由教育不当所致,有些是遗传的;(2)学生的机会相等,但能力不同,学习的难易不同,成就也不同;(3)某种能力很低的人,若有充分的练习也可以学会若干的技能;(4)这种经练习获得的技能,也许可以保持很久;(5)一种能力弱时,别种能力也许可以格外的好,而成为专家。帕克认为,指导能力弱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要注意以下问题:(1)能力缺乏的原因,一是本性上的能量少;二是因缺课、不注意、教法不好、练习少导致的;(2)能力差的要先看缺乏的能力在社会上价值如何,再定救济方法。社会上十分需要的可以增进幸福的要设法使他达到标准,将来生活是从属的,可以不必十分注意;(3)能力缺乏若不是遗传导致的,要先诊断,经过专家的指导,往往能解决困难,使学生成为正常儿童;(4)利用课外时间为能力弱的学生补课,这样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力;(5)学校行政要适应个性差异,如建立必要的升级制度,不及格的学生可以用升级来救济、鼓励他。 帕克特别强调鼓励和过去成功经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成功可以刺激学生的努力,从前的成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任何失败都会使人的能力减弱。所以,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有耐心,延长学习时间,增加练习次数,要让他处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不要让失败的阴影笼罩着他。个性差异既有能力弱的,又有能力强的,对此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本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以下建议:(1)平常的孩子不论其能力如何,都可以有进步;(2)进步的多少要看学生的本性和社会的经济条件。我们要希望学生有多大进步,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本性的能量和其勤奋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要看教师所费的时间和努力;(3)每个学生差不多都是各有所长的;(4)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能量来判断学生;(5)人类的能力是很丰富的,如言语表达能力、手工制作能力、音乐能力、计算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善于理解别人与之共事能力、管理能力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长,发展相应的能力。 在全书结尾,作者总结了全书的基本观点,概括成六个重要结论: 1.学生用自己的反应学习,所以各个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动作是教学法的要素。 2.学生的反应受固有经验影响很大,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固有经验和巳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并且使学生和实在事物、社会情景多接触,从而丰富他们的经验。 3.学生的反应也受现在心理状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前要引起学生一定的思想、心理背景和态度的注意,然后使他发生合宜的反应。 4.注意和兴趣是学生心理准备的重点,要使学生对于学校各种活动注意,应利用他们冒险、浪漫、动手制作等的兴趣。 5.利用练习原理可使练习方法改善,每天只需10分钟的、有兴趣的、敏捷的练习,能使知识巩固、技能纯熟,别的时间可安排其他活动。 6.练习适合学生个人,就是一种教育方法适应个性差异的好例子,学生个性差异大多根据其本性,使每个个性都得到发展,于社会有益。 《普通教学法》是帕克教育改革实践和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总结。其教育理论基础来自裴斯塔洛奇提倡的发展儿童能力、采取实物教学的主张、福禄倍尔注重儿童自动发展的理论及赫尔巴特关于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理论。其历史背景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急剧发展、城市与人口大大发展和增加,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而当时美国的教育存在许多弊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知识、形式主义严重、压制儿童个性发展、宗教色彩浓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帕克掀起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创立了重视儿童手工劳动、贯彻统觉原则于知识教学过程中、强调兴趣、练习和因材施教的“昆西教学法”。 这本书集帕克多年教学实践和教育试验经验于一体,提出了重要的教学法原理:教学活动中儿童为主体、讲授新知识要同旧知识相联系、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因材施教等。本书的基本原理直接指导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广泛应用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上,它直接影响了美国另一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为其确立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直接经验和理论依据。本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以后教育著作中教学论的基础,现代教育学中所提出的教学原则有许多源于本书。(杨秀梅)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