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Matin Luther,1483一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东部图林根地区埃斯勒本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学习使徒信经、十诫、主祷文和赞美诗等。1488年进入曼斯菲尔德的一所拉丁学校学习。与当时许多学校一样,该校盛行体罚和严酷的训练。这种经历对路德日后形成其教育思想具有直接的影响。1497年,进入马格德堡一所由“共同生活兄弟会”开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兄弟会学校的办学经验对路德教育思想同样产生了一定的作用。1501年,路德进入德国当时最为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阅读了西塞罗的《论演说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大量古罗马作家的著作,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1502年,路德获学士学位。1505年,以17人中名列第二的成绩获硕士学位。1505年7月17曰,进入爱尔福特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士,从此开始了他的神职生涯。1512年10月,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副院长及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1515年,路德升任图林根地区11所修道院的区监督。 1517年11月,为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推销赎罪券,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开始了宗教改革的事业。1520年,罗马教皇发布开除路德教籍的上谕,宣布路德学说为“异端”。同年8—10月间,路德先后发表了史称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基督徒的自由》,猛烈抨击罗马教皇和教廷的统治,全面阐述了他的宗教、政治学说,同时初步提出了关于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改革的见解。 从1524年起,路德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坚决反对德国一些地区的农民起义,公开号召贵族镇压农民起义。与此同时,路德也从事了一定的教育活动。他亲自参加了1527—1528年对萨克森邦教会和学校状况的调查。这次调查被有些教育史家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视导。此外,路德用德语翻译了《伊索寓言》、《圣经·旧约全书》,还写作了《祈祷术》等宗教文献,这些对以后德国新教学校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德一生写了大量著作。1883—1948年间,德国魏玛出版的《路德全集》达83卷。其中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有:《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等。 在西方历史上,路德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动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并创立了新教路德宗。但是,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德国乃至整个欧美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而,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西方教育史家奉为“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世界性的伟大教育家”。 《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An die Rath erren alle Sladte deutsches lands,dass sie Christliche Sch ulen aufrichten and erhalten Sollen),原文用德语写成,1524年公开发表。后被收入《路德全集》第14卷,魏玛奥斯加伯出版社1883年出版,全文44页。先后被译成英文等多国文字,标准的英文译文收入皮里肯加和雷曼(J·Pelikan and H.T.Leh mann)主编的英文版《路德著作集》第54卷,美国圣路易斯·康·考迪亚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文节译本根据乌里希(R·Ulich)主编的《三千年的教育智慧》所收英译本译出,标题改为《给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的信》,约1.5万字,收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和杭州大学教育系合编的《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吴永泉译,赵祥麟校。 《给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的信》全文的基本思想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天主教会控制下的德国学校教育现状的指责,一是对“新”教育(即符合路德理想的教育)的设想。” 对罗马天主教会控制下的旧教育的抨击,既是路德对罗马教廷声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思想的现实出发点。路德尖锐地指出,由于旧学校盛行体罚、机械训练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因而使学校成了恐怖的场所,成了监狱、地狱和炼狱,学生则成了“殉难者”。他认为,在这样的学校中,学生不可能学习到任何知识。他特别指出,在旧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僧侣们根本不适于做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工作,因为他们不仅不懂正确的学习和教学的方法,而且对最基本的学习内容都一无所知。其次旧学校所传授的内容都是空疏无用的,因而使过去受过大学和修道院学校教育的人,只能成为蠢人和笨蛋。再次,旧学校内的风气非常腐败、恶劣,只能起到败坏青年人道德的作用。鉴于上述,路德甚至主张,宁可让青年无知,也不让他们到旧学校中受“教育”。 他对当时的大学教育尤为厌恶。认为自从上帝创世以来,大学是最邪恶的事物,只配扔进灰尘里。路德对大学教育的指责,既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也有基于宗教偏见的一面。文艺复兴运动使古典、人文学科成了重要的教学内容,亚里斯多德的一些著作成为大学的教科书。由于把亚里斯多德学说引进到大学,事实上形成了理性与信仰并重的局面。而在路德看来,信仰与理性是互不相容的。理性是信仰最大的敌人。因此,他指责亚里斯多德是“自命不凡的”野蛮人,传授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大学是“凶手的魔窟”。 路德虽然猛烈地抨击现存的教育机构,但他也同样地反对当时一些人所提出的拆毁大学的激进主张。他所再三强调的是,对旧学校进行彻底的改革,以便把它们变成真正的基督教学校。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原理和具体的设想。 (一)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作为宗教神学家,路德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以其神学观点为依据的。根据路德的思想,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于使灵魂得到拯救。这同时也就是他所主张的教育目的。路德认为,一个基督教徒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因为教育是通往天堂的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通过教育,培养对神的虔诚信仰,从而使灵魂得救,这正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在这方面,路德的思想与中世纪天主教的正统观念并无区别。 但在强调教育的宗教化目的的同时,路德也强调教育的世俗化目的。根据政教分离、君权独立的政治观点,路德认为,教育应当为世俗政权服务,并致力于为国家培养良好的公民,培养有为的教士和政府官员。这同样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路德的教育目的是二元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见解又不同于中世纪的观念。 路德特别强调教育对世俗政权的重要作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君主只注重修筑城堡、购买军火,而忽视兴办教育的做法,认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军备,而是人才培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有才能、有学问、聪明和正直的公民,才能真正长久地确保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财富。而人才需要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教育。因此,要使国家兴旺发达,教师和学校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应当像重视军备那样来重视教育事业,使教育成为国家的事务。 (二)论教育的管理权 从中世纪以来,西欧各国教育事业的管理权基本上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政权很少或不能管理本国的教育机构。到16世纪,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世俗政权与教会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并逐步反映到教育领域。面对客观形势变化所提出的要求。从“君权至上”的思想出发,路德明确主张,应当由国家政权掌握管理本国教育事业的权力,负责开办学校、任命教师、提供经费。他尤其强调由那些自由城市来管理学校,这是因为:(1)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城市一直独立于罗马教廷行使开办学校的权力;(2)这些城市比各诸侯国更多地独立于教会的影响;(3)这些城市有力量开办、维持学校。 更为重要的是,路德明确提出,国家政权应当把兴办学校、管理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像对待征税、征召兵员那样,来对待教育事务。 (三)关于教育体制的构想 路德所设想的教育体制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学校、大学这四个阶段。 1.家庭教育。路德赋予家庭教育以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力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基础。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庭训练还是良好政府与社会福利的前提。因此,他主张、在儿童进入国立初等学校之前,就应在家庭中,由父母负责对其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路德要求父亲经常性地向子女讲授《教父问答》,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考问,以使子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关于道德教育,路德主张以《圣经》、《伊索寓言》等为主要教材,以培养爱上帝、敬神,正直等道德品质。 2.初等教育。路德主张,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就应当进入国家开办的初等学校接受教育。在他看来,由于父母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使他们受到彻底的训练,因此必须把他们送到学校,即使父母能够让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应该让他们接受学校教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初等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宗教,基本教材是《圣经》。此外,语言、艺术、历史、音乐、体育等,都是初等学校的重要科目。路德非常重视语言的教学,他认为,上帝的福音是通过语言为人所知的,因此,学习语言对于学习《圣经》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语言的学习对于世俗政府也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历史教学,路德认为,历史在反对罗马教廷统治的斗争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理解道德、人性的手段。通过历史教学,有助于使学生理解国家、城市和君主的经历,获得智慧和判断力,从而能够明辨是非。 路德高度重视音乐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他认为,音乐是仅次于神学的、神的美丽而神圣的礼物。音乐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虔诚的信仰、从而达到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有利于造就优秀、聪明的人。由于这个原因,路德先后写了大量的赞美诗,并要求他的朋友们也这么做。在他的指导下,1524年出版了第一部德文赞美诗集,作为初等学校音乐教学的教材。 3.拉丁学校和大学。拉丁学校是中等教育机构。路德主张,从初等学校的学生中,选拔出有培养前途、有才华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在拉丁学校继续深造,以培养教师、教士。 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它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拉丁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袖。 拉丁学校和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言、修辞学、文法、历史、数学、自然科学、音乐、体操等; 路德主张,在拉丁学校和大学中,应当设立优良的图书馆和其他必要的教学设备。他建议在图书馆中,收藏各种与宗教有关的书籍,以及语言、艺术、科学、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 《给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的信》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对德国等新教国家,乃至整个欧美近代教育的发展,曾经产生了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 路德所提出的教育的二重目的(即宗教化目的和世俗化目的),相比中世纪的教育目的,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它标志着从中世纪教会教育向近代国家教育的过渡和转变。这个思想对17世纪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具有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路德所提出的由国家管理教育事务的思想,反映了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客观需要,为西欧近代的教育国家化趋势,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德国、美国等国的公立学校与教育立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学校系统,特别是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不仅对夸美纽斯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具有影响,而且直接指导着16一17世纪德国各新教邦初等教育的发展。正是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产生了最早的、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路德对语言教学的重视,对以后近两个世纪中德国教育、特别是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德国教育家拉特克的教学法研究的影响,尤为直接。路德对音乐教育的论述,对以后几个世纪中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从路德开始,德国学校形成了深厚的音乐教育传统。正因为它对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给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的信》被现代西方教育史家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教育论著之一。 本书的主要优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在教会统治虽开始动摇,但仍非常强大的时代,着重从世俗生活和世俗政权利益的角度,充分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和管理权问题,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重大更新,而且拓展了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第二,本书所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德国教育的现状和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因而只有极大的现实性,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三,作为宗教神学家,路德与当时一些保守的神学家不同,他并不排斥人文主义的教育内容,而是努力把基督教信仰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使人文主义为宗教信仰服务。这种折衷的倾向,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本书同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其一路德所提出的教育二重目的以及以宗教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思想,对以后西欧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与近代西方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相背离的。其二,路德对现存学校的责难,虽有合理之处,但由于宗教的偏见,他的责难有很大的片面性。这对合理地继承以往的教育遗产,是不利的。 尽管如此,即使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路德所强调的教育、人才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思想,仍然具有合理之处。(张斌贤)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