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Platon,前427-347),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哲学观上,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客观独立存在的,是人们"理念"中的实体,包含了真、善、美的理念;而现实世界则变动不居,是理念世界的不完善的影子和摹本。这种唯心主义哲学观亦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理想国》一书中,亦散见于其他对话诸如《美诺篇》、《会饮篇》里。《美诺篇》是柏拉图的中期著作。它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美德的本质和定义,美德与知识的关系,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不朽等重要论断。《会饮篇》中,柏拉图则通过对爱情本质及爱情与美的形式关系的讨论阐发了他的美学观和美育观。 在《美诺篇》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与美诺、阿尼图斯讨论了"美德是什么"和"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谓的美德的概念,是关于美德的一般,即完整、普遍的美德定义。按照苏格拉底的见解,"美德就是知识","求善"与"求真"、"德性与知识"是相互贯通、合二为一的。由此把问题引向"知识是否可教"、如何才能获得一般的知识上去。这里,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学习回忆说,对获取知识的途径即知识的来源问题发表了著名的见解。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道:"灵魂是不朽的,并多次降生,见到过这个世界及下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所以具有万物的知识。毫不奇怪,它当然能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关于德性及其它事物的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做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可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见过天上地下的一切,只是由于受到肉体的妨碍把理念遗忘了。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让灵魂回忆起先前对理念的认识,使自身中的知识自发地回复。 为了证明"学习即回忆"这一著名的公式,柏拉图还设计了一个实验。苏格拉底让美诺叫来一个童仆,由苏格拉底来问一个几何学上的问题。这个童仆在苏格拉底的启发诱导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据此断定,童仆先天就知道几何学,只是他未察觉到自身具备这种知识。通过启发,他回忆起来了。 显而易见,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首先,他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他否认人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并极力提高前者,而贬低后者,从而得出了极其荒谬的结论。甚至现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也对此提出异议。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我们可以指出,首先是这一论据(指苏格拉底的实验)完全不能够应用于经验的知识。这个小奴隶是不能被引导到'回忆'起来金字塔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或者特洛伊战争是不是确实发生过,除非他恰好当时是亲自在场。唯有那种被称为'先天'的知识--尤其是逻辑和数学才可能设想是与经验无关而且是人人都有的。而事实上,这就是唯一被柏拉图所承认真正是知识的那种知识。" 但不可否认,在柏拉图这一唯心主义认识论与教育学说中也包含某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提出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即理性知识的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哲学家们,至今也未得到圆满的解决。感性知识(经验)来源于人的亲身体验,而理性知识则不能直接由经验得到,仅仅归纳经验、事实并不能完全得到科学的结论,这就需要人们运用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先天固有,抑或后天生成?康德曾假设人类只有先天就赋有了一套认识形式,才能把感性材料组成知识。当代心理学家兼哲学家皮亚杰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认知图式)是在活动中逐步生成的。 柏拉图提出的"学习即回忆"说,蕴含着"发现学习"思想的萌芽,对后世教学思想的演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他看来,教学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题"、"辩论"、"对话",引导学生内省、内求,刺激他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研究问题,直到得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结论。这里,柏拉图充分肯定了学习者作为认识主体的作用,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当代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不可否认,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讨论了教育与"爱"、"美"、"不朽"等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借美造美"和"从美到美"的见解,充分肯定教育与美的联系,要求把美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结果要达到美的境界。他说接受美感教育的人"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这个美的形式孕育着美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现出形体美的形式",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就应该把他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个美的形体。"再进一步,他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加珍贵。如此逐步前进,由"行为和制度的美"进到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柏拉图用了辉煌灿烂的词句描写这种"彻悟美的本体"的人所达到的境界:"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限量优美崇高的思想语言,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柏拉图在这里所谓的"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并不纯然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这里的"美"与"真"同义,所以美育也就是"哲学教育",他所凝神观照理式说中的审美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柏拉图对感性世界是轻视的,正是要抬高他所号召的"理式"和"哲学",结果用哲学代替了艺术。 柏拉图还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爱本身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爱介乎美丑、善恶、有知与无知、神与人、丰富与贫乏之间,是对美善的追求。这就把爱看成了由生命的内在矛盾所激发出来的一种动力。柏拉图还认为,爱追求美善还有更高的目的,那就是希望分享不朽。作为"可朽者"的人如何达到不朽呢?柏拉图讲,那就是通过孕育和生殖。孕育和生殖有两种形式,一凭身体,二凭心灵。凭身体者,就是生育子女,通过人身肉体的延续来达到生命再现;凭心灵者,就是教育后代,通过精神品质的继承来达到流芳百真世。他强调,生育和教育,都要借助美;美是主宰生育和教育过程的"司命神"。在这里,柏拉图不仅启发我们看到爱在美育中的作用,认识到教育(美育)是人类永恒不朽之谜的最大谜底,而且他还提出了重要的美育原理,就是利用美的事物来产生美的结果。我们现在利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富于美感创造的心灵,不就是"借美造美"吆? 总体来讲,柏拉图提出的美育过程理论是有其合理性的。它和《理想国》中的美育思想是相互激发、互为补充的。在《理想国》中,他主张运用音乐和体操、歌与舞的配合来陶冶儿童的情操,使强健的身体与美好的心灵统一起来。而《会饮篇》中,他提出由低到高,由个别到一般,通过感触各种美的形体来形成美的理式。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他主张,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真与善与美的相互贯通,也有其合理之处。在这里也孕育了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思想萌芽。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当时雅典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理论总结。这一教育思想是古希腊留给后世的一笔珍贵遗产。 作者:蒋莉、阵建翔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