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狄克(Benedictus,约480—550,一说为480—544),又译作本笃。中世纪西欧修道院制度的奠基人、天主教本尼狄克派(又作本笃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意大利斯波莱托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曾在罗马学习文学。18岁时,因不满罗马贵族腐朽的生活方式,离家出走,在罗马城附近的芬比亚高山隐修。3年后,任意大利维谷瓦洛修道院院长。后因与同院其他修道士意见不合,离开该院。公元529年(或530年),在罗马与那不勒斯之间的长西诺山,将原有的阿波罗和丘必特神庙拆毁,兴建了著名的蒙特长西诺修道院。为了对修道院进行有效的管理,本尼狄克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后世通常称之为《本尼狄克规程》或《本笃规程》。本尼狄克死后,被天主教会追封为“圣徒”,因此,在西方史学著作中,通常被称为圣本尼狄克(St.Benedict)。 在西方历史上,本尼狄克的影响和贡献主要在于,他为中世纪西欧修行制度和修道院的建立,创制了最早的基本模式,为整个中世纪修道院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西方教育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本尼狄克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为修道院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前提,并因此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尼狄克规程》(Regula Benedicti),制定于公元529年。最初用拉丁文写成。近代以来,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西方主要文字。较为著名的英文节译本收入亨德生(E.F.Hende- rson)主编的《中世纪史科集》,伦敦1896年出版。 《本尼狄克规程》的主要内容是,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士的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以及对外联系等,作了全面、详尽的严格规定。规程共73条,其中9条涉及修道院院长和修道士的职责;13条有关礼拜仪式;29条关于修道院的纪律和对修道士过失的惩罚;10条涉及修道院的行政管理;12条关于外来修道士的接待和对修道士外出旅行的指导等等。与文化、教育直接相关联的主要有第38条、42条、48条,尤其是第48条。 根据《规程》规定,修道院全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其一,向尚未皈依基督教的异教地区,传播基督教教义;其二,通过不断的忏悔、严格的禁欲生活,使修道士克服自身的“罪孽”,消除各种欲望,达到圣洁的境地,从而为上帝献身,获得上帝的拯救。在修道院中,院长是不容置疑的主宰和最高权威,他由修道士选举产生并终身任职,负责修道院内的全部事务。修道院长对上帝绝对负责,并按照院规进行管理,他须时刻注意不得使修道士情绪低落或操劳过度,也要防止造成修道士心怀怨愤的因素产生。同时,院长在行使其职权、作各项决定时,须和修道士们进行协商。 《规程》对修道士的入院程序、日常生活、修练过程以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新入院的修道士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预备训练,符合要求者进行宣誓,保证实行三绝:绝财、绝色、绝意。正式入院后,修道士每天都必须坚持修练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每天祈祷7次,时间共计不少于4小时;斋戒,即只吃非常简单的食物,严格控制食用肉类;农业劳动,按《规程》的规定,每年从复活节到10月初,修道士每天必须从事至少5个小时以上的农业劳动(从早晨6时至中午)。《规程》把农业、手工劳动当作修道土的非常重要的工作,认为懒惰是灵魂修练的大敌,体力劳动有助于克服欲望、修养身心。甚至认为劳动是神圣的,“真正的僧侣,应以他们的手的劳动来生活,象使徒和神圣教父所做的那样。”除上述活动之外,《规程》还规定修道士必须经常诵读基督教经典,每天至少有2个小时的时间从事这项活动。 修道士的修行活动一般经过12个阶段。指导全部修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纯洁(即终生独身)、安贫(抛弃个人全部所有)和服从(即绝对服从修道院长)。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活动,要求修道士能够做到:不发怒、不发牢骚、不说笑、不贪吃贪睡、以爱上帝之心去爱仇敌、惧怕末日审判、惧怕下地狱等等。更进一步地,修道士应当做到:与世无争、愉快地接受任何不公正的待遇、甘居卑贱地位、时时意识到自己的罪孽等等。总之,经过修道院生活的训练,修道士应当成为奉行基督教教义和道德的优秀信徒。 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本尼狄克规程》更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它对修道士诵读、抄写基督教经典的工作,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规程》第48条明确规定,从每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四旬斋(即复活节前的40天),修道士的主要工作是阅读基督教经典。为了指导修道士的阅读,修道院必须指定1一2名年长、学识渊博的修道士,作为“陪读”,随时指点经典中的各种疑难,以帮助修道士更好地理解经典。为了使修道士有书可读,修道院还必须设立图书馆。因为当时书籍的来源非常困难,因而要求修道士誊抄有关书籍。《规程》还规定,对那些厌于读书的修道士。必须进行惩罚。同时规定,对那些损坏书籍而又不加以修补的修道士,也要进行惩罚。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修行和修道院制度并不始于本尼狄克及其所创办的修道院,为修道院制定规章制度,早在《本尼狄克规程》问世之前,就早已有之。据记载,历史上最早开始进行禁欲、修行生活的是出生于埃及的安东尼(Anthony,约251—356)。第一个建立修道院的是白苛密(Pachomlus,约292—346)。公元340年,他在埃及尼罗河口的一个岛上创办了塔本尼斯修道院,并制定了管理修道院日常生活的《章程》。此后,修行制度和修道院在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风行一时,并逐步扩散到西欧。但在本尼狄克创办蒙特长西诺修道院之前,西欧修道院和修行制度的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基本原因在于,东方修行制度中的神秘主义、注重个人苦修和孤寂等特点,并不适合于西欧人。本尼狄克对东方式修道院制度进行了有意识的改造,使之更适合于西欧的社会和民族特点。由于这个原因,蒙特长西诺修道院的建立,大大加快了西欧修道院发展的速度。成为西欧有组织地创办修道院的重要开端。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西欧大多数地区的修道院都是以蒙特长西诺修道院为模式建造的,它成了西欧大部分修道院的母院。《本尼狄克规程》经过不断的充实、修订,成为西欧各地修道院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 《本尼狄克规程》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明确规定了把诵读和抄写经典等文化、教育活动,作为修道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修道院原来的纯宗教机构逐渐演变成为兼有宗教、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机构。正因为如此,使修道院在中世纪早期由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造成的文化教育事业普遍衰落的形势下,扮演了古代学术、文化保存者的角色,从而为西欧文化的延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本尼狄克规程》对新入修道院者必须接受预备教育的规定、和对修道士修行与训练程序的严格规定,以及由年长修道士对年轻修道士进行阅读指导的规定,使蒙特长西诺修道院具有了学校的雏形。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修道院学校。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前的几百年间,修道院学校一直是西欧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对中世纪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的发展和变革,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据统计,从蒙特长西诺修道院建立到1334年,西欧各地的修道院共培养出24位教皇,200位红衣主教、7,000位大主教、15,000名主教。此外,还有20位帝王和10位皇后曾在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对中世纪教育的重要影响,《本尼狄克规程》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文献。 即使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本尼狄克规程》中仍然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严格管理和组织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它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同时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本尼狄克规程》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不论是它对修道院组织管理的规定,还是对修道院文化、教育活动的规定,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宗教目的和教会利益,它对文化、教育发展的贡献并不是它的主观意图。另一方面,修行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禁欲主义,对修道院学校、乃至对整个中世纪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张斌贤)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