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回顾赵九章先生的丰功伟绩,缅怀他高尚的人格品德,重温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推动当今人才培养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九章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赵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无论是在这些学校里,还是在研究所里,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成长,循循善诱地培养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的学生和他带领培养的科技人员,日后大多成了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院士就有十几位。 水木清华 名师高徒 赵九章先生的成长就得益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名师的教诲。他1929年考上国立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于物理系。他在清华物理系有幸遇到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等我国物理学一代大师。 赵九章进入气象领域,也与叶企孙的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叶企孙远见卓识,很早就看到气象学与物理学的紧密关系,在清华建立了气象台。叶企孙说:“气象是国家非常需要的学科,尤其从国防建设考虑,清华要建立航空工程系,航空离不开气象。”叶企孙决定让赵九章报考留美公费生攻读气象学,并提前一年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师从气象大师竺可桢。当叶企孙在德国进修时,了解到柏林大学气象学教学与研究水平很高,因而不顾庚款留学必须去美国的规定,1935年改派赵九章去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 服务国家 教育之本 赵九章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核心,是教育要为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服务。 早在抗战时期,他领导培训了大批空军气象人员;新中国成立后,赵九章深感气象事业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他亲自写信,动员了不少境外留学工作的朋友、学生回国工作。响应召唤先后回国的有顾震潮、叶笃正、谢义炳、顾均禧、朱和周、谢光道、黄仕松、刘好治等。 1950年中科院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首任所长,赵九章殚精竭虑地与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58年中科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定设12个系,在赵九章建议下设立第十三系——地球物理系,赵九章被任命为系主任;1962年赵九章建议中科大开办研究生院,并在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培养高质量研究人才。 1957年,苏联率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赵九章敏锐地意识到其重大作用, 1964年他书呈周恩来总理建议将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得到中央的批准。1966年1月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中科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赵九章任院长、所长。在研制人造卫星的事业中,他培养的一批学生为发展我国空间技术作出了贡献。 关注前沿 培养青年 叶笃正是赵九章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学生。他谈到,赵九章先生是我国把数学、物理引入气象学的第一人,并引导后辈青年沿这个方向发展,这在气象教育思想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上世纪30年代,国际上刚出现一种新的天气分析方法——等熵分析, 1939年,赵九章就指定叶笃正作该方向的毕业论文。 上世纪50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开始用计算机做数值天气预报,那时我国还没有计算机,但赵九章看到了这个生长点,在1955年支持顾震潮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还组织开班训练人员,培养了一批科技力量,为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正式发布数值天气预报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就组织了对大气臭氧的观测研究,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人才队伍。1964年,赵九章提出:将各种类型的无线电波、声波和激光技术应用到大气探测方面来。他亲自主持气象卫星探测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讨论班,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展了对大气遥感理论的研究工作。到1966 年,地球物理所的激光探测大气要素的实验研究工作已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正是赵九章站在大气科学的前沿,及时抓住国家建设发展对气象科学提出的新问题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开创科研新领域,培养了一茬又一茬人才,使气象科学研究真正走在气象业务建设的前面,促进和加速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重视高端 激励创新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设立的研究生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受到“左”的思潮冲击,几近夭折。赵九章顶住压力,把研究所已有几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坚持下来,让他们正式毕业。1960年10月,《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介绍赵九章、叶笃正两位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1960年底,赵九章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建议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工作。 他竭力主张科大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培养高级研究人员的中心。之前可以先建立研究生班。 1962年至1963年,赵九章先后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张劲夫等写信,对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得到肯定和支持。终于在1964年夏,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应该说,这是赵先生具有远见思想之体现。在研究生培养中,赵九章先生非常重视加强理论基础;在研究所时,他建议要依靠高校开设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 赵先生十分重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习和研究结合。1958年,刘振兴正在研究近地层大气湍流,赵先生就让他参加中科院组织的西北固沙队,去实地了解沙的运动情况,最后写出我国第一次对西北的风沙问题进行观测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论文。当年研究生钱家栋(现为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回忆说:“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是以‘半研半读’的方式开始的,即一边研究,一边学习。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并沿用至今。”赵先生经常鼓励研究生做出开创性工作,他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一个‘新’字,每研究一个问题,都要求比前人的工作有所前进。” 在研究生培养中,赵九章先生非常重视学术交流,把学与教结合起来。胡友秋教授回忆,赵先生让我们参加由他创建的磁暴组的学术讨论会。每次学术讨论会,先生务必参加。讨论会不拘形式,气氛活跃。当时磁暴组的成员,后来都成为活跃在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前沿的骨干力量。叶笃正院士还介绍:赵先生眼光很远,他想搞空间技术,于是选来一批论文让学生们看,大家一起来讨论,发表意见。赵先生尤其赞赏在学术见解上驳倒他的学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振兴说:“在赵先生的指导下,在科学思想、研究方法、‘三严学风’和科学道德方面,奠定了我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不拘一格 慧眼识才 赵九章在研究所工作中,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他有教无类,特别是发现一些学历低但有刻苦钻研精神、有培养前途的人,他关怀备至,给以特殊培养,最终成为本行业的专家,他是一位有眼力的好“伯乐”。 陈建奎是来自苏北农村看门扫地的工友,只上过小学四年级。赵九章让他到物理所当学徒,学钳工,晚上上夜校,从小学学到初中的课程,以后又听电视大学课程。赵先生见他勤奋好学,1961年又推荐他到清华大学学习。他后来成为工厂的厂长,高级工程师,精密机械方面的专家。在先生的帮助下,司机王宝根也成长为遥感方面的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秀骥,当年是高中生,是在赵先生的培养和安排下,赴北大、苏联学习,一步步成长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