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人物 >

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人毕启(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成都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创办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开办于1910年,毕启担任首位校长。这之前,他是成都华美中学的校长,已经有了办学校的经验。然而开办大学与办中学有着巨大的差别,似乎无人相信他能在偏僻的中国西部实现梦想,他的办学计划遭到了教会的多次否定。但这并没有消解毕启的坚定信念,他最终联合几个基督教差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一所西式大学在成都南郊的一片荒冢之中破土而出。毕启是美以美会的,与他联手打造新天地的有英美会、公谊会,以后圣公会和浸礼会也参加进来,大学名称故称“协合”,取协同合作之意(非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协和” )。
    “执笔无定法” 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对书法技艺的心得。在创办大学之时,毕启的作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大学的创建一般是先聘请教师、再购置设备、兴建校舍,而他的理念却是,第一要素为“广大的校地”,第二为“坚实的建筑”,第三为“充实的设备”。学校先后修建了20余幢大楼,50余幢教员宿舍,8处运动广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荣杜易描绘的中西合璧式的校园建筑,在以后被证明极具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考察价值。2001年被成都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
    有一次,毕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解释他中文名的含义,他说:“你们今天是不是就算毕业了?在我看来,你们不是毕业而是始业。你们看看我的名字叫毕启,毕是毕业,而启的意思是开始,因此是才始业。”他的这番话是对学生的启迪,也是他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所追求的人生信条。华西协合大学在毕启以及后继者的领导下,从最初的文、理两科发展到拥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以及众多专业设置的综合大学;第一届的毕业生仅有两名,到1952年,共培养了3000余名各科毕业生;开创时仅有几间简易的平房,荒冢阴风,冷寂孤独,到“五大学”联合办学时达到历史鼎盛,为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最早的教师只有寥寥10 名,后来专家、教授云集,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华西坝汇集了一大批泰斗级别的专家学者,为全世界所注目。
    15次横渡太平洋募资
    抗战期间的某年某月,在昆明至贵阳的公路上,一支由众多大卡车组成的运输队一路浩浩荡荡,扬起阵阵灰尘。这是运输华西协合大学物资的车队,负责督运的是业已从校长岗位上退居幕后的毕启。这些物资是他在美国募集到的,价值两万美金,包括医药、医疗设备和建筑材料十余吨。之前,这批物资先期运到昆明后,却联系不到车辆运输,毕启滞留昆明达两个月,万般无奈之下到香港去联系车辆。待他将车辆带到昆明,又时值日寇飞机不断袭击,毕启为免遭日机轰炸,遂将车队分为三个小队,次第前进。待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到达贵阳时,已臻老年的毕启早已累得疲惫不堪,当他到达重庆后便连日腹泻,身体虚弱之极,后来“调养半载,始得复原”。
    终其一生,毕启都在为他所创办的这所大学竭尽全力。他在1913年到1942年的30年内,曾经15次往返于北美与亚洲之间,募集到了400万美金及大量办学物资。
    毕启除了向国外募集资金,还广泛游说中国政府的高级政要注入资金办学。他先后结交过四川都督胡景伊、省长陈廷杰、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以及夭折的大总统袁世凯。胡、陈二人分别捐出银两3000元,袁世凯捐出4000元,并为毕启题词,说他“愿力宏大,至可钦佩”。蔡锷的题词也有相同的思想:“文明古国,中华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师。宏维西贤,合炉冶之。” 一些中国资本家也与他声气相通,并捐资支持他的事业。其中有重庆的银行家杨开甲、杨璨三、四川商界巨头刘子如,川江航运大亨卢作孚。
    身处中西冲突的旋涡
    1928年的某日,华西协合大学的几位学生游学美国,相约去拜谒正身在家乡的校长。校长请大家去馆子聚餐,没想到餐毕却说饭钱是玩“Let’s go Dutch”(AA制),打平伙。这件小事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毕启从创立大学之始,便身处由差异而带来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冲突之中。当时的中国又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内乱不止,民不聊生,毕启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
    大学开办之初,成都百姓称其为“五洋学堂”,多少带有敌视与贬义。华西协合大学后来以医、牙两科闻名于中国,但是,当年大学的实习医院四圣祠医院开办之初,却是门可罗雀,成都人大都用狐疑的眼光打量着金发碧眼的洋人,鲜有人愿意去就诊,创办人启尔德夫妇只好雇两个人提着铜锣沿街广而告之。
    就在大学开办的第二年,成都爆发“保路运动”,时局动荡,大多数洋教师离开了成都去上海,直到两年之后才恢复正常的教学活动。13年之后的9月5日,英国军舰柯克捷夫号与四川军阀杨森发生冲突,该军舰炮击万县城,打死打伤我军民近千人,事发之后,成都人组成了“万县惨案成都国民雪耻会”,华大学生组织了“华西大学爱国学生退学团”,全校300余名学生,竟有一半退学,而中籍教职工也纷纷声援,罢教罢工。大部分外籍教师撤离了学校。同年的11月,毕启代表学校理事会承诺:向中国教育行政机关申请立案。翌年,正式向四川省教育厅呈报了立案呈文。应当说,毕启的果断行事让他躲过了一劫,他的心血之作华西协合大学得以保存了下来,得以在成都继续传播现代文明。
    1930年,毕启卸任,校长由中国人张凌高担任,毕启充任校务长。实际上,毕启身居幕后, 退而不休,直到他1946年身佩荣誉奖章归国,才最终结束了在这个东方古国身兼教育家与宗教家的全部活动。回到家乡不到几年,毕启逝世。当时在美国芝加哥的十几位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参加了祭奠。据学生们回忆,毕启逝世时孤寂寥落,“只有毕师母与一个女儿守在旁边,显得十分凄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