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人物 >

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他认为虽然一般人之性都为情所惑而昏塞,由来已久,但“复性”并不难。因为任何人自身都先天具有一个善性,只不过是为妄情所惑,昏而不充,塞而不明。只要去其妄情也就是了。他说:“情不作而性充”,“妄情灭息,本性自明。”“圣人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就是说,一个人如能灭绝妄情,即绝情去欲而“复其性”的教育观点,实际上已不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它同佛家的教育宗旨几乎没有多大区别了。由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有修禅特征的“复性”方法:
    1.“无虑无思”
    李翱说:“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无虑无思也。”这种修养功夫,是一种否定感知作用,排斥思维活动的非理性的修养方法,实际上与禅宗的“禅定”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是佛家直觉主义的修炼功夫,但他认为仅做到“无虑无思”还不够,“然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动静不思,是乃情也。”《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焉复其性耶。”意思是,“斋戒其心”,还会“生情”,仍不能达到真正“复性”的境界。从而他提出了另一个主张。
    2.“其心寂然”
    李翱说:“知者无知,动静皆离,而寂然不动,是至诚也。”又说:“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是至诚也。”又说:“是故诚者圣人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还说:“心寂不动,邪思自息,惟性照明,邪何所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焉,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在这里,他提出一个所谓“至诚”和“诚明”的神秘化观念,其核心即是“寂然不动”或“其心寂焉”这么四个字,也就是“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万念皆空。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功夫,才能止息邪思,显出本性的“广大清明”,超脱尘俗,达到真正“复性”的境界。这种“复性”方法,正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佛教徒的修炼功夫。
    3.“慎独”
    所谓“慎独”,即无论客观世界怎样“变化无穷”,作为君子都要做到“未始离于不动”,即永不动心,保持心的“寂然”状态。这就是“慎独”的真谛。所以,他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因为“不覩之覩,不闻之闻”,实际上是“其心一动”,“心动”则“情生”。如果心已动了,则距离复性的境界也就愈来愈远了。由于“情”是感性的主要因素,所以,“不动心”乃是“复性”的根本要求。可见,李翱提倡的“慎独”功夫,显然是接受了佛家“灭情”以见佛性的影响。后来宋儒强调“慎独”功夫,乃直接导源于此。
    4.“择善固执”、“终岁不违”
    李翱认为“复性”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是人生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具有“择善固执”,“终岁不违”的精神。他说:“修道之谓教,何谓也?曰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说,教育是教人修身行道的过程,也就是教人达于“诚”之境界的过程。要想达到“诚”的境界,就必须对于天赋的善性执着不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离开它。他说:“复其性者,贤之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能归其源矣。”意思是,只有经过长期修炼功夫,才能使先天的善性复观。有人问他:“如生之言,修之一日则可以至于圣人乎?”曰:“十年扰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求一车薪之火也。甚哉!止而不息必诚,诚而不息必明,明与诚终岁不违,则能终身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则可希于至矣。”他强调在修养过程中,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作长期的努力,这一思想是可贵的。
    “善”的根本标准就是“道”。李翱认为一个君子,关键在于“从道”。他说:“君子从乎道也,而不从乎众也。”所谓“从乎道”,即是立志学道和行道,这个道也就是韩愈所卫之道,是“善”的根本;守着这个“道”,就是“择善固执”。他说:“吾之道,学孔子者也”,“是古圣人所由之道”,并说:“苟仁且义,则吾之道何所屈焉?……故君子非仁与义,则无所为也。”(《答侯高书》)还说:“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由此可见,他的“择善固执”,即对传统儒学的仁义道德,不仅要“学其言”,而且要“行其行”;不仅要“重其道”;而且要“循其礼”。其实就是要做一个合符于要求的“忠臣”和“顺民”。和这种精神相联系的是,他强调在复性过程中,要靠个人主观努力。他说:“百赅之中有心焉,与圣人无异也。嚣然不复其性感矣哉。道其心弗可以庶几于圣人者,自弃其性者也。终亦亡矣,茫茫乎其将何所知。冉求非不足乎力者也,画而止。进而不止者,颜子哉。”(《李文公文集·学可进》)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进德修业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他的这种“复性”论,对于后来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