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无趣"的牛顿缘何是大师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关于文理分科的利弊是非,争议由来已久。反对文理分科的人,期待文理融合能使中国再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兼备的大师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够资格称大师,历来还没有一个太确定的标准。如果我们把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牛顿称为大师,恐怕不会有太多人表示反对。但读过这位科学巨人的传记之后,你会发现大师的形象定位与我们的猜想也不一致。
    英国皇家工程兵退役中校维拉米尔和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曾为牛顿立传。由爱因斯坦作序的维拉米尔版《牛顿其人》,依据翔实资料披露牛顿缺乏审美情趣,知识结构不完整,对文学艺术没有兴趣,基本上是个无趣之人。而凯恩斯版《牛顿其人》依据传主的晚年手稿指出,作为科学家的牛顿同时还是一个巫师,一个炼金术士,而不是纯粹的科学理性的化身。
    我们不妨大胆一点设想,如果牛顿生在当今中国,他的成长一定会被很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以至越俎代庖地设计,即使他真是一个天才,也会在别人的忧虑和设计当中毁掉,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很多时候扮演的不正是这种角色吗?
    哼哼,说不定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的牛顿,会被强制学习一些文学艺术课程,因为咱们的专家将很多社会问题都加在了人文教育缺失的头上。然而,人文素质的提升,是通过开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吗?
    牛顿求学的17世纪中期,尚不存在文理分科的问题,那时尚未建立近现代科学体系。牛顿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多是由自己的兴趣所导引的,而他在学校课程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现今的西方教育制度大多是不主张文理分科的,但也并不刻意强调"全面发展",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一种教育制度的优劣,其重要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违背人的兴趣发展规律。而兴趣本身就是有偏重有方向的,试想,哪一个学生的兴趣能够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那只能证明没有兴趣,那并不是什么好事。
    具体到时下众说纷纭的文理分科问题,笔者以为,其实,统一的文理分科或不分科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没有顾及到当事人的兴趣发展,而兴趣的呵护在于选择自由。如果一个学习者真被承认是一个主体,他的基本选择权得到尊重,他可以比较自由地组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考试科目,那么他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当前的教育制度设计,最大问题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常常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进行各种改革试验。学习和成才在一定意义上,更多要靠学生的自主性。但在现行体制下,学生只能按照别人设计的方式被动学习和应试。这才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最迫切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