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小学教师的课余时间都有一项共同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对班级学生进行家访,广大青年教师已经陌生了的家访制度又重新回到了校园。重拾家访制度,是香坊区教育系统本学期打造和谐师生关系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举措。 提起家访,很多70后,80初的人并不陌生。回家乖乖做作业,主动帮家长做家务,激动不安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父母唠叨一下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老师反映一下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种关怀让自己的心里格外感到温暖。 不过,遗憾的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老师“进家门”与家长沟通逐渐被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取代。据媒体调查,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家访,有的甚至不知家访为何物;有的家长则经常接到老师命令式的监督孩子学习的短信,这种略感冷漠的联系方式,也肯定不能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沟通。”以至于有的家长感慨:他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家访,在现在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在绝大部分地区,家访仅仅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一抹温情的色彩,在现实中却难觅踪迹,反而是家长主动联系、拜访老师成为常态。这固然与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教育理念相对过去比较成熟有关,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长与老师沟通不畅,建立不起融洽的关系。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导致“择校风”的蔓延,家长为了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付出代价,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平等,这从教师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额外得到老师的照顾而竞相送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家校沟通的“热情”与老师的“冷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家访逐渐变成家长的主动拜访,这种沟通的有效性有待商榷。当然,“家访”逐渐远去也与现在教师压力过大有关,许多学校实行大班额,一个班往往有六七十个学生,要到每个学生家里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只怕是有心无力。 尽管信息时代的家校沟通,更趋向于实用性和快捷性,但是家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能帮助教师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心他的社会化表现。而家庭最接近社会,教师通过家访直接接触学生家庭,有助于加深对孩子的了解。 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所有问题的根子都出在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教师对孩子的家庭一无所知,又谈何教育呢?教育学生就得从家庭教育上找突破口。教师主动做好家校沟通,帮助家长确立科学的家教观,整合教育合力。 许多优秀教师的从教生涯,是用一次次家访串接起来的。教师走进家门,让学生感到老师心里装着他,让家长及时反映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温情的沟通方式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因材施教”才不是一句空话。 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小学教师重拾家访制度,虽然其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让我们看到教育工作者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所表现的诚意。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学生家坐一坐,则善莫大焉。 (于忠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