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国家在助学政策上做出很多努力,国内一些院校、企业纷纷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忙这些贫困生解决困难,实现了“零支出”上学。 帮助贫困生,乃是慈善之举,贫困生之福。然而许多贫困生为此却有许多尴尬。 是谁让贫困生接受帮助后感到尴尬、苦恼了?据近年媒体报道,学校、企业和社会对于贫困生帮助往往忽视了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企业大搞排场举行捐助贫困生仪式;有的学校则公示贫困生名单,据说是基于学生资助的公平公正原则考虑。无论如何,在贫困生眼里,就是唯恐天下不知道他们是贫困生。 前几天,在媒体看到两则关于贫困生的新闻。一则是专家呼吁,应尊重贫困生个人隐私,不应该把他们的贫困现状到处宣传。否则,很容易给他们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落得“心理贫困”。再一则就是贫困生不愿在捐赠仪式上四处鞠躬。有的学校喜欢搞一些助学仪式,进入荧屏,贴上海报,让贫困生们亮相,诉说自己多么贫困,然后留下感恩的眼泪。遭到“曝光”后,就一辈子被贴上来一张难于抹去的标签———“贫困生”。 就此现象,笔者曾撰文,呼吁社会和学校不要把贫困生当猴耍。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部分贫困生并不愿意自己被过分关注。如此宣传他们的“特殊”,往往会给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包括他们学业、恋爱和工作。 贫困生们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帮助能够像普通同学一样去学习,最后改变命运,回报社会,并不是成为某些“伪善”人士的道具。 无论贫困到底是不是个人隐私问题,尊重贫困生是最起码,必要的。贫困生并不甘于贫穷落后,他们面临这个贫困,而需要帮助,绝不是给他们再添麻烦。 尊重贫困生就是尊重慈善,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贫困生真正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故此,社会应该反思贫困援助的某些做法,认真考虑这些需要帮助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免给他们造成一定的伤害。(黄守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