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笔者并不怀疑“就业率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的规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初衷。从理论上讲,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或许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但鉴于就业形势的复杂性,笔者并不敢对此抱以过高的期望,相反,我倒想给“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泼几盆冷水。 首先,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当前,高校就业率造假成风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下,就业率造假本来就有它存在的市场与理由。现在又加上了“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这道紧箍咒,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岂不越走越远? 其次,如果一个民族只关注眼前利益,不注重基础学术研究,就谈不上什么科技创新,大学就退化成了产品加工厂了。现在大学的职能正在被异化为产品加工厂,地方立法不能再如此急功近利地推波助澜。一些基础学科与专业,如历史、考古、理论物理、哲学、数学、地理等专业的就业率可能暂时不理想,按照“就业率低应停招”的逻辑推算下去,是否这样的基础专业都要停止招生?何况,大学某专业停招还会造成某些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与学术研究断层。专业设置是以就业率为单一标准呢还是另有更为系统的标准? 再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本身比较复杂。就业难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并非全是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有关。况且,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社会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配置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并不是“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那么简单。完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给予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自主权,为广大毕业生营造出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国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等,都是必要的。 •背景• 据新华网近日报道,北方某省教育部门起草的该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已向社会征求意见完毕,“就业率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将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以解决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盲目追求大而全带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矛盾与专业结构性矛盾并存的问题。(叶祝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