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高考成绩的公布和高招录取的开始,新一轮的“考后消费”又呈现出日趋升温之势。促成这一迅猛消费势头的一个重要动因,就在于一些家长为了兑现考前承诺,对孩子给予奖励。 笔者一位同事的女儿今年高考成绩不错,被某重点大学录取,为满足孩子心愿,同事不惜花费一万余元,给孩子置办了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子辞典、MP4、移动硬盘等数码产品。尽管一下子花这么多钱同事也有些心疼,但他戏谑地表示,自己是“痛并快乐着”,孩子争气就好。“能上理想的学校,花多少钱家长都高兴”,据了解,社会上许多家长都存在类似想法。 但笔者认为,考前一再许诺,考后率性消费,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一趋向,未必值得称道。 它不利于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得寒窗苦,一朝获解脱”,家长们一味迎合孩子胃口,竭力满足孩子的愿望,会促使孩子原本紧绷的神经完全放松下来,觉得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不再需要勤奋学习和努力拼搏。一旦萌生这样的思想,很可能招致他们上大学后放松学习、放纵自己。事实上,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的成功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学生们脚下的路并不平坦,种种机遇还需要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实力去捕获。 它不利于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难以使他们对金钱产生客观认识,也不益于锻炼其良好的消费自控能力。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家长们每学期给的钱多了,在消费选择上的自由裁量权也相对大了,如果家长们总是宠惯孩子,不注意引导孩子学会理性花钱,无疑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会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不利于自身理财能力的培养。 它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正如有教育专家所分析指出的,家长们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好成绩”和“突出表现”,表现出的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爱”,很容易使亲子关系变得功利化。不仅如此,它还易使孩子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促其滋长虚荣心和攀比心。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学生学习十分辛苦,所面临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也非常大,家长们适时满足孩子的意愿,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尽可能便利的物质条件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考后消费热”得适可而止。家长们不要总是采取物质激励的办法,而应更多地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与抚慰;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学习之外还得引导其游刃有余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只是许诺,在互动交流中还得使其学会体谅、懂得责任。(周慧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