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7月11日《法制日报》) 学生破坏教学秩序,在课堂上吵架斗殴,而老师却无动于衷,不加制止,充当冷漠的“看客”,确实有悖教师应有的职业伦理。然而正如俗语所说的“冰冻三日非一尺之寒”那样,在校园暴力不断滋生蔓延且日益升级的今天,“杨不管”现象的出现难道还不值得引发我们对教师教育中现实困境的反思吗? 和绝大多数师生冲突的新闻一样,“杨不管”现象在媒体中一经披露,就招来很多专家和法律界人士义正辞严的指斥。从表象上分析,这些指斥的依据都十分正确,但值得思考的是更多身处教育一线的基层教师,却对此感同身受,普遍抱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除了苍白无力的正面教育与感化外,失去惩诫权力的教师面对“问题少年”又能有多大的约束力?而面对课堂上吵架斗殴的违规学生,教师之所以“不敢管”,而转为选择做一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式的沉默看客,固然与该校曾经发生的班主任批评学生遭遇报复被刀砍四指的恶性案例令人心悸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上是缘于现行教育政策没有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力之间进行清晰而合理的界定,一旦发生师生冲突事件时,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时往往受制于媒体舆论和社会压力,使教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究竟该不该管学生、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谱,缺乏标准。 令人尴尬的是,在如何处理类似学生违反纪律、上课打架的问题时,教师何尝不面临着动辄得咎的现实困境呢?置之不理的“杨不管”固然因没有很好地保护学生而受到指斥,但如果他介入其中,试图管理课堂纪律的话,是否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呢?试想一下,如果杨老师在制止打架时与学生一旦有身体上的接触,会不会引来学生家长对偏袒和“体罚”的投诉呢?如果因为批评教育而使打架学生出走或自杀,谁又敢设想老师未来可能遭致的处罚命运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固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但一旦将其绝对化未免带上“教育万能”的唯心主义色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正常高度时,教育成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很可能频遭非议,沦为舆论与媒体关注的焦点。违规体罚自不必说,但是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被归入变相体罚、心罚的行列,斥为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时,试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教师多大的权利来教育问题少年,制止校园暴力?如果果真像一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作教师无能表现”,试问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迁就与奉承,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却缺失必要惩诫功能的跛脚教育,对于纠正问题少年的不良顽疾能起多大的作用,又岂能让人乐观呢?“杨不管”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如果不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改进,单纯靠对教师个体的谴责,将很难从根本上缓解教师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