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后,香港高校又成了香饽饽,内地不少在考前未向港校提交申请的高分考生甚至状元,近日纷纷致电港校自荐,以争取入读机会。据悉,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已正式确认选择香港大学,并将获得45万港元的最高奖学金。 与状元们向香港高校的自荐成风相比,内地高校在争抢高考状元上则明显落后许多,不少名校居然通过私下掌握高分考生的电话,来抢得先机。 一边是状元们的主动自荐申请就读,一边是高校的想方设法网罗状元,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对状元的吸引力,形成了鲜明对照。状元们在择校上的厚此薄彼,恐怕并不全是奔着香港高校高额的奖学金而去,对香港高校教育理念以及背后隐性资源优势的向往或许才是最主要原因。 梳理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历程就会发现,当初香港高校来内地抢人才时,也是见着高分就要,并开出很优厚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尖子生去香港就读。所以一时间,“北大、清华被扫成二流”、“香港高校来内地掐尖”等争议四起。由于担心给内地高校造成过大影响,香港高校还特地出面声称,北大、清华依然是一流高校。但随着内地学子报读香港高校热的逐渐升温,人们发现,现在的香港高校在挑选人才上显得更加理性。虽然为内地学子提供的奖学金数额翻了好几番,但他们对申请者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 反观内地的高校,似乎并没有为香港高校的竞争所触动,或者说没有从根子上对香港高校的冲击予以重视,内地名牌大学依然摆出自己的所谓优势,在各地搜人才。殊不知,这些过去的优势与香港高校相比,已毫无优势可言。 客观地说,香港高校的整体实力确实要高出内地高校一筹,这一点从不时传出的高校排行榜就可窥见一斑。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办学体制,还是从国际视野来说,香港高校已经能与国际一流学校对话、接轨。然而这些还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香港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正是内地高校所缺失的。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这样说道。然而,眼下的内地高校,却是校园越来越大了,校舍越来越豪华了,设施越来越一流了,大师却是越来越少了。大学逐渐呈现出了官僚化、行政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利益思维下,大学精神被边缘化。当教育被当作另一个官场,当学生在教育产业化大潮中失去大学的方向,状元们对香港高校乃至国外一流大学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等教育已经全球化了,学生也好,教授也罢,自然会向往更具吸引力的大学。因而,与其说是高考状元们在择校上冷落内地高校,倒不如说是内地高校把自己弄得越来越不像大学。争抢高分考生,内地名牌大学固然可以揽得先机,但如果不想办法重新找回流失的大学精神,以后必然会面临着更多的精英流失。(李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