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标题为“广州3女生暴打1个女生”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3名黑衣少女在楼梯间对一名倒地的女孩拳打脚踢,扒衣虐打。类似的暴力视频在网上早已屡见不鲜:“校园暴力视频,十余人围殴两同学”、“深圳女生暴力事件”、“东北女生暴力事件”……触目惊心的暴力视频在网上几呈泛滥之势,且当事人多是学生和未成年人。这不仅表明了校园暴力的严峻形势,更暴露了网络暴力视频监管的软肋。 鉴于文化传统,我们向来对色情讳莫如深,“扫黄打非”起来不遗余力,但却对血腥暴力和风细雨,甚至是视而不见。显然,对于暴力的危害性,我们并没有像对色情那样有充分的认识,以至于存在对暴力视频的监管漏洞和管理空白。这些,无疑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暴力史,往来杀伐、弑兄杀弟、抄家灭族、斩草除根……绵延几千年的暴力文化中,血腥、杀戮贯穿始终,残忍、冷血从未缺位。文学作品对暴力也是青睐有加。从《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类似“鲜血迸流”、“眼棱缝裂,乌珠迸出”等“出神入化”的描写到今天莫言的《檀香刑》中对暴力和酷刑的“嗜暴成瘾”,残酷和暴力被描述成了唯美的快感。 但这些在当今影视暴力和网游暴力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如今的电影中血肉横飞的场面俯拾皆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尸陈遍野的场景,《投名状》中砍下人头的动作……还美其名曰“暴力美学”。把暴力和残忍当作一种艺术来欣赏已经成了一种潮流。 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渲染更是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网络游戏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而在我国的上网人群中50%以上是青少年。去年,上海警方就发现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想来也是,整天沉迷于暴力内容之间还能形成怎样的生命观?那种对生命的麻木,对暴力的崇尚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正如心理学家分析,青少年的心智尚在发育,且模仿能力强,很容易受到暴力行为的影响,对生命麻木。在很多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其动因、手段等都是取法于影视作品的暴力犯罪内容。有数据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礼记》有云,“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其实也就是希望人们能远离血腥,化解心中的暴戾之气,修身养性。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尤其需要远离血腥暴力,因此,需要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人命阔天三尺”,生命向来高于一切。如果能在饱受暴力“污染”的青少年中大力推行生命教育,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建立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和珍惜,就有可能消除暴力内容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至少可以减轻一些暴力倾向。 此外,“美育”也至关重要,可以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远离暴力。蔡元培先生当年提出“美育”思想反响强烈,面对如今的暴力“入侵”,大有复兴“美育”的必要了。(薛世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