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文秘专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正如火如荼地商讨如何“打劫银行”。原来,这是任课老师在对之前布置的作业进行点评。该名任课老师称,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力。由于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不会轻易盲从和模仿,因此并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信息时报》3月20日) 笔者上过十几年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呆板乏味的教学方式的受害者。所以当时如果能有一位如此不拘一格的老师,给我布置一道“写一份打劫银行的策划书”的作业,我一定会一改以往打瞌睡的作风,与广东外大的学生一样,为完成这道有创意而且新鲜刺激的作业,而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可我认真一想,要追求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让课程增加趣味性的双收效果,单单是写份打劫银行策划书,还不够有创意。如果能让男生写如何诱奸女生,让女生写如何钓到大款、成功做二奶的计划,岂不更加新鲜刺激。 一直以来,有那么一种声音,认为诺贝尔奖与中国的无缘,与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有关,这种创造力的缺乏部分根源于呆板保守的社会体制与氛围。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体制改革是首当其冲,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教学方式尤其需要改变。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但中国社会的现实,比创造力的缺乏还要可怕的,便是道德理性失落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逐显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实用理性的兴盛,道德理性的式微,这是当代社会典型的特征。通俗的话说,对待一件事,有些人更喜欢从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能否产生效率去说去做,而不是这样做到底缺不缺德、是否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种思维的流行无疑是与当今社会上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负面现象的出现,有因果关系。“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样的话虽然是说得有些过,但当我们看到公车上是否该让座,阿婆跌倒是否该去扶、看到别人被抢是否该报警这些小问题都能成为问题时,不由对某些道德批判者的言论产生共鸣。 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如何重塑社会的道德价值理性,让人文精神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命题。而作为社会人才的“生产基地”,大学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方面更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培养有道德感,有敏锐的善恶分辨能力的的社会人才,这是每所大学以及每一位大学教育者的责任。 而事实上,道德理性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社会整体价值判断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跟年龄并无很大关系。就像广东外大的这位任课老师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因此并不存在道德方面的问题。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很多抢劫银行的罪犯都是成年人,他们刚成年的时候,可能是个好人;所有腐败堕落的贪官都是成年人,他们刚成年的时候,可能立志做清官。这些例子无疑都在说明,成年人的价值判断仍然要受到外界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如果每一个都像广东外大的任课老师那样,对道德理性持无所谓态度,这些态度聚焦起来,便是整个社会价值判断的迷失。因此要重塑社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唯有人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作为大学教育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价值理性的塑造是否形成副作用。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教育在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确是有需要创新的地方。广东外大的教师布置这么一个“打劫银行”的作业,虽然是有创意,但却是哗众取宠。如果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什么不布置“制服银行抢劫犯”或者“消防队员救火救人”之类的作业呢?这样做同样可以锻炼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