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名首都大学生和同学一起到河北农村调研,看到了很多孩子刚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很是痛心。在这名学生看来:其它地方也有辍学的,但多是“家里穷”没办法,而“这里不一样,他们的日子富裕得多,竟然也会辍学,我想不通”。(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在一些农村,失学青少年愈来愈多,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读书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很多农村家长对教育最朴素的理解,孩子辍学不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但钱却是导致他们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这种情况,不排除有学生厌学、教师素质堪忧、学校教育欠佳等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与社会的脱钩成为学以致用的桎梏,“新读书无用论”成为一些人逃避教育的口实。 “厌学”和“读书无用”背后,有许多辛酸和无奈,令人十分难以接受的是,许多孩子历尽艰辛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有就业这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不少学生刚毕业即进入了失业状态。巨大的教育投入,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产出,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何以有人会在崇尚科教兴国的今天发出“读书无用”的喟叹了。 这些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毕业后,又能做什么?在笔者看来,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人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读书无用论”就一日难以消除,科教兴国战略也只能沦为空谈。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也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未能适应社会需要、优化学科配置。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笔者以为,我们也应参考这样的教育目的,不能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以及对孩子的品格塑造,而应为学生走向社会配好马、备好鞍。(郭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